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真言之张杨:忠于自我,绝不自恋

(2013-03-07 01:17:49)

写于2011年盛夏

 

张杨,男,1967年出生于北京,1986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中戏87级因故额外招收插班生,1988年张杨义无返顾再赴考场,终于如愿以偿转学中戏。成长于198090年代交接期的张杨,将来有机会将自己观察和思考拍进电影里,他不是愤怒的的诗人,也不是郁闷的哲人,但是对社会有话要说。张杨至今的六部电影都不晦涩,与观众有一点点距离,张杨在热情和冷静之间,诚意陈说着他忠于自我的体验,除去《落叶归根》是公路片之外,从《爱情麻辣烫》到《无人驾驶》全是都市题材,内容涉及饮食、男女、父子等诸多主题,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张杨永恒的母题,“就像真正的生活感觉一样”是张杨电影美学最大的追求。绝不自恋的态度让他成为第六代导演公映率最高的导演,在商业和艺术两个方面都有着很平衡的把控。

 

1、张杨电影的生存之道

 

张杨的老爸是张华勋,作为1980年代的著名商业片导演,《神秘的大佛》、《武林志》带给观众与香港动作电影不一般的新感觉。毕业之后的张杨,相对于同为第六代的其他导演来说,在比爹的游戏中首先胜出,人脉、阅历让他的起步很快,先是给张华勋做副导演,但是彼此沟通有困难,父与子对于电影有着大有差异的理解,张杨于是寻找机会做导演。

 

1997年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是当时少有时尚爱情电影,“在别的国家,类似的都市题材是主流,但是在中国就很少。我们这边台湾有杨德昌,香港也有一些好导演,但是内地就是不行。”当时电影创作环境不太好,很多导演的电影都成了“地下电影”,张杨坚持自己的电影一定要可以公映,爱情的题材容易过审,这也是拍那部电影的原因。张杨一直生活在北京和广州,喜欢都市题材顺理成章,张杨电影的生存之道是首先要平衡艺术追求和市场发行。不过“都市题材在现在的中国并不好拍,一是题材容易敏感,二是离观众太近,不容易拍。”一对新人看到了五段爱情故事,大家都是饮食男女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烦恼和幸福。张杨称“那部电影其实是有感而发,身边的朋友多多少少处于感情纠纷之中,我就想拍部电影反映一下。”《爱情麻辣烫》投资250万元,但在内地创下了3000万元的票房,仅次于当年的进口大片《泰坦尼克号》,版权更是卖到了48个国家,张杨在家庭和社会上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2007年的《落叶归根》,也可以看做是对都市电影的对照性描写,故事来源于真实的社会新闻报道。“当时我看了一段报导就觉得这个人的为人,是值得大家敬重的,经历也是很容易令人感动的,这个人是很单纯的,我们看来他就是很笨,就是为了一个承诺,冒了很多险都要完成,本身我自己是很喜欢公路电影,看了这个报导就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一个公路电影的题材,很有路上的一种感觉,这件事本身也是荒诞的一件事,所以这个故事是容易可以造成黑色幽默。”在路上的赵本山,没有美国迷惘的一代那般先锋,只不过是传统的中国人,人之常情要落叶归根促使着他跨越一切阻碍,视死如归的完成那个承诺。

 

2、张杨的“父亲三部曲”

 

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在海内外有着非常高的评价,郎雄饰演的中国式老父亲成为象征化形象。张杨也有着“父亲三部曲”,分别是1999年温软如烟的《洗澡》、2001年犀利沉郁的《昨天》、2007年审视纯净的《向日葵》。《洗澡》令张杨声名远扬,获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多伦多等国际电影节上也被追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21世纪中国导演”。“我们如何做父亲”,鲁迅当年提出的这个问题,至今都未能被中国人所解决。鲁迅的问题其实有两面,另一面就是“我们如何做子女”,中国的儿子往往要人到中年才能与父亲和解,但多数都还是因为自己做父亲的方法又回到父亲的老路上,这种穿越式的理解和同情,不断重复的上演。“我们这一代人都与父母有着代沟与情感隔阂,这些体会源自自己的经历。” 

 

张杨是独生子,小时候顽皮得很,为此挨过不少打,张华勋出生于1936年,他那一代人往往运用最简单最原始的管教手段。长此以往,张华勋和张杨的父子关系就很紧张,张杨的反抗方式就是吵架、甚至嘲笑父亲的言行,但是张杨对于张华勋从事的电影工作还是很感兴趣,经常悄悄的偷看父亲带回家的剧本。张杨14岁的时候,拒绝重写作文,张华勋又习惯性的训斥他。张杨立马逃跑到大街上,张华勋追出来,父子隔街相望,张华勋说当时他在张杨的眼睛里看出深深的仇恨,他不由心悸不已,虽然以后多次向张杨道歉,但父子关系也没有回到融洽和谐。青春期的的张杨,觉得实在没有和父亲沟通的办法,说话都很勉强“老觉得在家里呆着特别郁闷,想跑出去,越远越好。”张杨跑到广州上大学,就是选择逃避,眼不见心不烦。

 

《向日葵》中父子之间的“人生对抗”,差不多就是张杨本人经历的翻版。“因为离家时间长的关系,反倒有了亲近感,但假期如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了一个月,就又绷不住了,开始吵,吵到最后我又跑掉了。大二暑假,张杨参与编导并担任男一号的实验剧《行星启示》在北京公演,他的才华被中戏一位老师所赏识,那人向他发出了转学的邀请。对此事,张华勋有过反对,他不愿让儿子跟自己走同一条路,因为“电影之路实在是太艰辛了”。但他最后还是妥协了,甚至亲自跑到广州帮儿子办理转学和户口等种种琐事。

 

 

中国的父子,往往因为熟悉而陌生,过度坚持自己的判断而很难做出超越年龄、亲情的沟通,推己及人往往对父子关系无效。拍摄《爱情麻辣烫》时,张杨没有告诉张华勋,影片上映时才请父亲来看,张华勋看完一句话没说就走了。看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张杨记得自己当时的想法:“那一刻,我觉得父母老了,我们需要沟通了。” 《爱情麻辣烫》之后,张华勋也试图与儿子交心。“有一次我回家,我爸去帮我遛狗了。他留给我一封信,说我们不能沟通、不能相互理解,他觉得非常矛盾,心情很不舒畅。这封信对我触动很大,人和人之间,即使是最亲的人,想真正做到面对面地谈心、交心,其实很难。” 张杨没有回信,但信一直揣在包里。拍《向日葵》时,演员的情绪出不来,张杨就拿出这封信,当着众人念了一遍。念完,张杨自己就哭了,周围的工作人员也哭了。 电影《向日葵》中父子之间的“人生对抗”,可以视作张杨本人经历的演绎,张杨说:“我拍电影是因为这是一种传播我想法的方式,我常常感到有话要说。” 

 

《洗澡》、《昨天》、《向日葵》,或者是将亲历的情感带入电影,或者直接请朋友演出自己。“我和父亲之间有着人生中很难想清楚的问题。他是我最亲的人,也是生活里和我矛盾最深的人,其实这也约等于我周围这一代人和父亲的关系。 对这一关系我进行了很多思考,自然而然在构造故事的时候偏向这一题材。人人都离不开家庭,我觉得人所有的东西,放在一个家庭的概念中都可以表达。因为家庭这个概念涵盖了多个方面,不光是父子,通过一个家庭你可以去写社会,也可以去写人内在的东西,我觉得什么都可以写,我在选择电影题材的时候,会选既是我苦恼的问题,也是大家都在面临的问题,而恰恰这些问题又都可以从家庭中表现出来,所以我更愿意用家庭这个概念去承载故事。我希望观众在看到这些电影的时候,从中也可以看到电影中的‘自我’。” 

 

张扬与贾宏声在中戏就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与巩俐同班的贾宏声本是一个年轻优秀的演员,从1987年到1993年,他主演了《夏日的期待》、《银蛇谋杀案》、《黑火》、《黑雪》、《北京你早》、《周末情人》等影片。这期间贾宏声接触并疯狂喜爱上了摇滚乐,同时又接触了大麻和软性毒品。从此贾宏声不再接戏,性格也变得极端、偏执、疯狂、歇斯底里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直到2001年,张扬把贾宏声的生活搬上银幕,拍成了最勇敢的电影《昨天》。电影中的人物不但贾宏声一家用的都是真名真姓,他的要崩溃的父母、周围的朋友,包括与贾宏声相识多年的张杨以及该片的摄影、美工、副导演也共同参与演出。影片跨越整个九十年代,是这一群同龄人的追忆,“大家都希望片子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出他们当时生活的一些感情、理想、苦恼”。贾宏声是个极端的例子,他触摸了那一代人的边界。“和自己死磕,为什么?我也不知道。”贾宏声在电影也就是现实中,这么自问自答。

 

然而贾宏声从那以后又消失了,这是张扬最大的遗憾。“从内心讲,我是想通过《昨天》帮助他,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影片上映后,他还跟着我们巡回宣传,后来就再也没有公开露过面。”张扬也只是偶尔从照顾他的父母那里知道一些情况。“他又回到以前的封闭状态,我们都很遗憾。”当年有记者追问以前的状态是不是指吸毒,张扬坚决地予以了否认:“所谓回到以前的状态,不是说他还在吸毒,他早就戒掉了毒瘾,只是内心有些死结无法打开!”对于《昨天》的对于自己的意义,张杨觉得“接近自己想拍的一部电影的形态,它是我们这一代人血液里的一部分”。《昨天》“关注人的情感变化、思想的变化,注重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东西和两代人的沟通交融。”

 

3、《无人驾驶》:情迷北京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基本发生在东京或其郊外,伍迪·艾伦的则是多数都在纽约,杨德昌更是力求刻画台北的真实形象,他们的镜头或写诗或写意或很现代性的观察一个城市的变迁,与前辈们一样,张杨也是一直将拍摄北京作为自己的长期功课。近年来,巴黎、纽约、成都等城市也有意识的推出城市包装电影,而香港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城市,当然是香港电影的超密集表达。《无人驾驶》的灵感来自于《撞车》,后者是对洛杉矶城市与人最恰当的呈现,《无人驾驶》也是对迷惘失落的都市中人极具诚意的致敬,感情的迷失是当下中国人最重要的大事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