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来越好之村晚》:我们的生活就是各种乱入

(2013-02-14 02:21:34)

张一白导演的《越来越好之村晚》,当然不完美,四个故事线本身没有更好的契合在一起,然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本片不是冠冕堂皇的春晚,而是信马由缰的村晚庄户人的恶搞味、小清新,一如中国的各种乱腾腾我们的生活就是各种乱入,我们理应尊敬耿直,一个坚持理想的人本身就是理想的典范。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是一种,本片也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疯狂演绎的喜剧乡村。

 

当他在房顶上大声呼喊“我爱你们”的时候,我想到了浮士德所说的:“停一停吧,你太美。”尽管这一呐喊让浮士德输掉了与魔鬼的赌约,却让他明白了真正的生活,耿直尽管没有得奖,却在乡亲们那儿得到了最好的奖品,即便双方依旧不在同一个频道做到更好的沟通

 

这是一部具有自我解嘲意识的电影,即便看起来有些乱,《村晚》中的角色,很多遭到观众和影评人的质疑,不过我个人却可以找到所有的对应,乡下确实有各种不可思议的人物,并不比城市里的生态更为简单,要说无聊,城乡都有,说到有趣,各自还是有不同。《村晚》是丰富而热闹的,对我而言,最为关心的自然是耿直,还是能捕捉到夹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知识分子命运,至少是一部分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的不规则人生轨迹。佟大为诠释的耿直,抛开假冒的HNB(很牛B)文学奖不提,字里行间的都在显露出农村老百姓对于文学的渴望,同样也是对于文化教育重视程度提高的表现。想想那写在村中央墙上的“文学改变命运”,在影片中出现了多少回。倪大红饰演的父亲哽咽着对耿直/二蛋呼喊着“儿啊,别忘你的根就是在村里的啊”。这一句情真意切的呼号,不正是替那千千万万的农民父母说给进城务工的孩子们听的么。

 

 

佟大为扮演的耿直是一个自小就立志当作家的年轻人,希望以文学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家乡的面貌,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文学的功利性与文学的非功利性从来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张力的悖论。文学当然能够改变命运,如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可谓名利双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而他当初写作的动机恰恰与耿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为了天天吃饺子。

 

电影中村墙上大字书写的“文学改变命运”其实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暗喻。然而耿直们毕竟没有莫言的幸运。自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起,一大批贫寒家庭的年轻人通过高考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甚至改变了整个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运。但现在,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一个高唱“知识改变国家命运”的时代,在一个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早已沉淀为民间信仰的国度,“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社会信条竟仿佛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读书无用了,有一种流行叫“拼爹”。

 

耿直的作家梦以及众乡亲们对他的一贯理解与支持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底层民众对“知识改变命运”时代的怀念以及对这一理念的固执坚守。这种执著在乡亲们诵读他的小学作文的一幕中达到了高潮:当众乡亲们,包括老大爷、老大妈,还有稚嫩的孩子,齐声诵读他们心目中的“大作家”的“名作”的时候,浓浓的乡土情怀与对美好未来的真切期盼,相信所有人来自农村的人们都会在心中涌起深沉莫名的感动,而这也正是对耿直的最大肯定与最好奖赏。如果有人觉得爽或者不懑,那么做自助弹幕也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