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你凝视,发现自我
(2012-11-27 20:42:25)
标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精神力量自我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这是一部匪夷所思的电影,无论是残酷的杀戮版本,还是奇幻的漂流版本,都会令观众思索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可以被讲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可以表达成个体之间宿命般的罪与罚,当然神迹、宗教也能够在文本范围内解释。少年派的爸爸告诉他,老虎与你不是一个物种,并非你的朋友,你在眼睛里看到的灵魂之光,其实是你看到自我。少年派在太平洋上的漂流,正是通过凝视自我的内心,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才发现自我的一切:希望、绝望、恐惧、挣扎、遗忘、铭记、经历、诠释。
李安导演胆大无比,杨·马特尔的同名长篇小说,被认为是“近乎无法改编的电影”,不仅仅是导演们的三大公敌(孩子、水和动物)都在,而且想要不平面的哲学维度,才足以支持电影的深度,毕竟派同时虔诚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对于上帝和存在的理解,超出绝大多数读者、电影人和观众。辗转多个导演之后,温文尔雅的李安接手了这个项目,且决定用3D技术来拍摄。小说作者在本书成名之前,并不得志,他也将自己创作的焦虑书写到小说的第一部分,且刻意将文字搞得很是一般。而是小说的第二部分,展开了汪洋恣肆的想象描写,李安借助于詹姆斯·卡梅隆的技术和人员,将之栩栩如生又创造性的发挥,本片浩渺无疆的镜头语言,把一曲心灵之歌阐发的无上曼妙。在小说的第三部分,中年派和作者说出了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也被很多人理解为事实真相的底本,李安导演处理的更是恍兮惚兮,台词间充满着足够的不确定。小说和电影的叙事在连环圈套中进行,李洱的《花腔》与之仿佛,而莫言的《酒国》则更上层楼。读者和观众乐于去对照不同叙事时空中的真实与虚构,从中体验人生百味。卧虎来自少年派心底的想象,他在绝望之中坚持下去的信念,以及在极端困境中的复仇,都根源于他的精神力量。而这一切,首先来自原著作者杨·马特尔的虚构小说,主人公派并无原型,杨在本小说之前也是个很不成功的作者。
李安以勇者无惧的精神,将几乎不可能拍摄的小说拍成杰作,画面华丽、情感激荡,有着足够的性格空间和哲学隐喻,每个观众都可以从中品读出自己愿意接受的事实与感悟,电影文本可以说是极端开放,正如故事中少年派的宗教信仰。当他一再反问调查员(以及采访者、读者和观众)愿意相信哪个故事,我们便可以反思视界的边界和有效性。李安在《绿巨人》遭到过挫折,令他通过《卧虎藏龙》获得的自由抒发退回一部分,然后《色,戒》取得新的创作开阔地,少年派和老虎的关系,便是人类心灵不同侧面的冲突、妥协与和解,我们注定要经历连绵不绝的时空,宇宙法则投射到卑微个体身上,便是要让心底的卧虎,在脑中的瀚海中自由生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形式完全为内容服务,3D效果超出当前太多真伪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意象突出,出人意表,表现力强烈而哲思蕴藉,完全可以借助新时期3D电影的两部代表性作品来评论。首先,观众们都很自然的联想起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本片视觉效果并无差距,形式与内容却更相得益彰。其次,本片和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雨果》成功,证明了导演可以不必是技术达人,只要懂得与设备和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究竟要怎样的效果,3D电影便可能实现。再往前数,本片也可以比附为《脑海游记》(《地心游记》是新一代3D电影的开山怪)。
李安以文艺片大导演的身份,是为更多导演做出了高标准的示范,技术层面是当前电影工业的杰出表现,甚至超过《阿凡达》的炫技,大自然的风暴、动物和人内心的欢欣悲愁、各种光线的谜一样的照射,这才是真正的试听盛宴。在《地心游记》和《阿凡达》之后,全球进入了新一轮3D电影制作狂潮,然而基本上都是为了敛钱,要么是2D转制,要么是准备不足,甚至导致很多观众怀疑3D电影是否有必要,李安与马丁·斯科塞斯(《雨果》的成功,说明技术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诚意和执行力。无论是派还是作为受众的我们,亦或是李安,面对生活中的绝境,只有凝视、判断和抉择,才能发现自我和出路。派最后告诉作者,“这个故事是你的了,你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当然这个故事现在是属于每一个具体的观众了,愿意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删节版发于《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