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亨特张》:金马奖评委没有看走眼
(2012-11-27 20:12:27)
标签:
神探亨特张高群书张立宪金马奖双榆树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第49届金马奖的最佳电影,出乎很多人所料,颁发给了《神探亨特张》,高群书的这部粗糙、粗暴又粗线条的电影,可能不太受很多内地观众的喜欢,然而其实“很带种”,尤其是在八位港台评委看来如此,就足以超过另外七位支持杜琪峰导演的《夺命金》。在海外人士浮华若梦的想象之下,北京的街头却有着无数悲情、愤懑、无助的小人物,即便是警察也是尽人事的处理,如此现实主义呈现,对港台精英人士来说很有冲击力,这个结果当然也没有看走眼。
中关村地区人流如同火锅中的鱼,眼神匆乱,姿势慌张,警察和小偷都是负能量爱好者,彼此抱怨。漫无边际的错愕,停不下来的疲倦,马不停蹄的忧伤。围观的群众,或冷漠或热切,随时更换交流频率,哥德堡也会喟叹测不准。本片结构当然会散漫一些,演员特写也较少,但这正好是很真实的表现。
《神探亨特张》以景语写情语,远景很多,镜头中多是北京繁华之地的落寞、萧索与破败,无助感强烈的小偷们聚精会神的和警察较劲,而警察也往往被小偷们的反唇相讥,彼此都很无奈。本片以自然光为主,街景偷拍的海淀区的繁华和萧瑟很神奇的同在,再加上周云蓬的苍凉辽远的歌声,带给观众很多思考空间。周云蓬的歌曲,一再出现,可惜没有《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然而依旧苍凉淡远。最后一个镜头,雪花飘落空空如也。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角色全部交给非职业演员,而且他们都是微博达人和导演熟悉的朋友,从高群书决议这么做开始,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可选性就已经很具挑战性。从张立宪开始,周云蓬、宁财神、王小山、史航、顾小白到作业本等人,基本上都是高群书和媒体关注的熟人圈子。神探亨特张每次都文明执法、取证确凿,然而他的胜利感却不够充分,其权威一再遭到小偷和路人的质疑。微博达人们写起长短文章来都是嬉笑怒骂,但是多数还是怕镜头,必须依赖于高群书给他们的信任感。
《神探亨特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采取的是伪纪录片风格,那些大V们很享受正反角色的内涵。本片与陈凯歌导演的《搜索》、蔡尚君导演的《人山人海》,都改编自真实故事或流行小说,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刺穿了社会的底层。悲催的、难以自拔的、即将沉没的声音,多多少少发了出来。张慧领对那些叫板的,也没有采取简单怒斥的态度,而是尽可能的讨论。本片让每个角色,都实话实说,且说的够多、透彻,这就是一种进步。神探对碰瓷的说“你缺不缺德啊你!”对方却如此辩解:“中华民族也不差我一个人缺德啊,我这点事算什么啊!中华民族缺大德的有的是,你们怎么不管啊!”神探亨特张有些失语,最终在片尾给出的答案“别人缺德在别的地方,我管不了!在我的辖区,你要是敢缺德,我就管死你!”这是双重限制条件的答案,只能为无奈做注解,事实上他也难以给出这么多小偷们的安全出口。神探更多是技术层面,并非是知心大姐和法制进行时主持人,当然也并非职业介绍中心,哪怕《神探亨特张》结束于一个执拗的人找到了工作:神探邀请意外被撞死的小偷弟弟和他一起抓小偷。(删节版发于《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