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目送,就爱吧 世代传递吴裕泰
(2012-09-25 12:17:07)
标签:
目送就爱吧928灵思沸点吴裕泰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回家》是9·28“就爱吧”微电影系列中的第二部,由125年的吴裕泰和灵思沸点共同出品。对于一个主打情感的电影系列而言,亲情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回家》聚焦家庭情感故事,影片以沉静的镜头语言、克制的表演以及自然的画外音,虽篇幅短小却内蕴精悍,透露出令人无法释怀的浓情深意。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可能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家庭亲缘文化。很多时候,我们留给亲人的仅仅是一个背影,一生自我解脱的“不必追”,渐行渐远却拉长了思念。背影里总有一股浓情,沉郁但却怅然。或许,亲情所需要的正像《回家》里那样的一个可以让人沉静、倾听的契机,并以此促发交流,在目送背影之前,得到实实在在的牵手陪伴。
囿于时间篇幅的限制,微电影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叙事,因此检视一部微电影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便是能否在较短时长内完成一个闭合式的故事。以此为标准来看,《回家》通过三段式的故事模式,从开篇的对话无果,经过中间的必要情节转折,最终完成了余味无穷的亲情咀嚼和在凝结,如茉莉花茶般韵味悠长,由此可见创作者在叙事把握上的功力。
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微电影是否成熟甚至成功的标志便在于能否通过短小的故事折射出必要的情感乃至思考。定义于家庭情感的《回家》,在情感内蕴上更见力道。不同于文学性的《背影》或是《目送》,《回家》并没有在父子情上注解怅然和失落。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本片,更多的透发出生活原本的质地,它少了无谓的失落,增多了对情感坚守以及情感重拾的警醒。
与现实相仿,很多时候,家庭里缺少对话。影片开头便是一幕典型的中国家庭场景写照,简单的镜头勾勒出普遍存在且在现实中愈演愈烈的家庭亲情关系。对子女而言,是忙得不可开交,对父母而言,是爱的不愿开口。影片抓住了中国家庭中特殊且真实的瞬间,以此开头,简单却深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随之而来的情节反转正如大银幕电影常用的叙事手段,也将影片的内在情感推向了高潮。对白所勾勒出的伟大母亲形象不但在弥补父亲的情感伤痛,也在弥合儿子的情感断层和记忆。甚至,影片中的情感高潮也在超离父子二人所在的简单场景和人物关系,以及沉静的情感基调之后,以振聋发聩的效果警示着现代人所患下的情感断层病症,情感勾连让现代人重新续接精神脐血。影片始终贯穿着画外音,由生活化的随意直至升级到内含感恩,作为微电影因时长限制所常常使用的可操作性叙事方式,画外音在本片中的使用更贴合一个浓情脉脉的故事。
对于繁忙中的很多人而言,生活的常态便是忙碌,正如影片中的儿子所说既不属于家人,甚至不属于自己。不回家的身体可以找到社会性的身份和价值,但找不到情感和生命的定位。对每个人而言,总有一个坐标可以定位你的身份和生命,就像影片中的故事,一个地震中的坚守和爱,带你回家,回到生命和爱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