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菩提树下慈文虐剧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影视界批评者一般认为,2011年上映的《千山暮雪》是所谓虐恋剧的开端,通过反复折腾主人公来获得观众的同情与悲悯。其后有好事者总结虐恋剧之特点,如灭门、复仇、乱伦、苦恋等等情节不一而足,剧中主人公要经过千辛万苦最终或许也还落个不完美的结局,而其中的人物关系要尽可能的复杂,父子反目、兄妹成仇等情节自然是不可缺少的桥段。
按照此定义,《女人的颜色》、《回家的诱惑》等都被归到这类作品里,当然《宫》、《步步惊心》其实也可以归到这一类。或者可以说,《千山暮雪》只是代表这类作品的成熟,因为上面列举的电视剧有些其实上映还在它之前。
慈文制作、四川卫视正在热播的《菩提树下》,甫一上映几乎就被归入这一类作品中来,换子、灭门、复仇、私奔、兄妹错恋、叔嫂通奸、母子结怨、父子反目等当下电视剧中所有的苦情戏码几乎被翻了个遍,而且人物从头到尾基本上都像是在巨大的过山车上反来复去。如果仅从情节上讲,这差不多是所有可能想到的虐恋情节的集合,而其中能让情感丰富型的观众染湿大把纸巾的地方不胜枚举。
网上众多评论者也各抒己见,叫好者有,吐槽者有,先不论内容如何,但至少人气是足够旺盛。而且就收视率而言,此类剧作基本都能维持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收视水平。其实如果细揪起来,此类剧作的剧情穿帮的地方随处可见,说是狗血亦不为过。比如,换子的情节中,婴儿掉入水中还能活着的情节就让人无语,而后来的主人公不断挨揍的情节也无处不在的考验着观众的智商底线。
众多的批评基本上是针对这些所谓剧情上的硬伤,并以此来拷问观众的电视剧欣赏能力。然而这种批评其实并没有领会此类剧作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此类剧而言,情节的真实并不重要,仔细看一下前面所列电视剧不合常理的地方比比皆是,这类电视剧追求的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或者说情感细节上的真实。它只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感聚集的氛围,让观众同演员一起体验某种极致的情感状态,而这种极致情感状态恰恰是当下我们时代所缺乏的东西。
《菩提树下》一方面吸收了此前该类剧作对于情感聚集的一些成就,片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情感的冲突与交集,在这些情感之间可谓高潮不断。例如莲生的因妒成恨,就不断搅动观众的神经。
但是如果仅有苦情还不能完成对苦恋的超越,虐恋本身所展现的即是红尘中生存的个体的无助与生命的不完满状态。这其实是每一个生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生于红尘,我们无法摆脱的就是所背负的宿命,而虐恋剧让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命运无常与造化弄人。好多观众在追逐虐恋剧时,他们所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故事的结局,到底谁跟谁在一起了,谁又为了谁而远走天涯或者抱恨终生。
我们在电视剧中对他人命运的关注,恰恰是对自我命运的不肯定,正如越是胆小的人越喜欢看恐怖片一样,越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越喜欢从他人的遭遇中寻找某些安慰。通过虐情剧,观众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感情刺激与满足。
然而,当我们明白我们只是红尘中无法摆脱命运束缚的个体时,我们需要某种能超越命运的东西。相较以前的作品,《菩提树下》在展现人物的悲情命运时,还试图在超越这一命运。从剧名的安排上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一点,众生皆苦,人世多残缺。只有悟彻生命的不完满才能得到解脱。可以说,通过剧名,作品已经暗示了对解脱的阐释。而剧中的众多人物的命运悲欢离合,最后都从红尘中顿悟,恰恰也体现了这一点,从这个角度上看,《菩提树下》既在剧情上有了新的发展,也在剧意上有了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