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大劫案》:宁浩的转变
(2012-05-10 22:30:57)
标签:
宁浩小马奔腾转变黄金大劫案张一白关雅荻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1977年出生的宁浩,从边缘进入主流,一直在野蛮生长,其导演的电影早已经成为电影市场乃至电影学术圈研究的典范。宁好电影首先是好看,多线叙事、黑色幽默等风格特质造就了“疯狂”的独特性,其实这些也还只是形式,真正能够解释宁浩“疯狂”品牌巨大成功的原因,归根结底来自于宁浩能够为观众提供纯粹娱乐精神的电影。如今的华语电影,绝大多数做不到感官愉悦角度的好看,这也是无法抗衡好莱坞的关键。中国喜剧电影再不搞笑,就太搞笑了。中国暑期档电影,再不爆米花,就彻底被好莱坞大片做爆米花了。5月份之后,每个星期都会有中外大片上映,内地中小成本的悠闲时光,大势已去。
《黄金大劫案》延续了接地气的个性,只不过三年未见的宁浩也在此片中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尽管这升华未必符合影评人、影迷的口味,不过拥抱大众却是相对成功。在幽默的标签之上,宁浩将视角放宽,同时去关注亲情、爱情以及成长,使得影片在喜剧之外,多了一份厚重的温情、凝重的牺牲。作为宁浩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黄金大劫案》代表了宁浩的一种态度,将动作喜剧、冒险奇谋、青春热血等元素完美的整合在了一起,完成了一部狂欢电影,即便远未达到巴赫金所要求的高格。
当《黄金大劫案》未上映之时,或许我们还在担心它“劫”不了“泰坦尼克”这艘船,不过当面对温情的底色和升级版的喜剧时,不必要的担心倒是可以放下些了在断裂的历史、裂变的现实中,我们一起思考死亡、生存、价值和牺牲,《黄金大劫案》有多疯狂和不合逻辑,就有多重的趣味和意义。对台词的喜剧化处理构成了影片独特的喜剧空间,东北方言的娴熟使用,将语言的幽默性发挥到了新的高度。当一些俗烂的喜剧影片还在从网络段子中汲取“营养”的时候,宁浩则一直在引领网络段子的形成,可以相信,《黄金大劫案》之后,必将会诞生一批“黄金”东北体。
在影片疯癫搞笑的同时,父子情感、小人物的成长以及爱情等元素早已经参与进影片的整体叙事,只是处在引而不发的积累状态。这也反映了宁浩自《疯狂的石头》至今的重大进化,疯狂喜剧已经不是影片的全部,而成为了点石成金的工具。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爱国者得其所哉,无论生死,所有的牺牲都有价值。黄金是权利和欲望的象征,同时也是人性的试金石,在一番热闹之后,宁浩没有停下节奏,而是加快叙事,把人物置于更加复杂火爆的环境中,让人物去选择。最终,情感终成为影片的底色,犹如那些被化成水的黄金,默默流淌,向大海向东。
所谓的黄金大劫案其实在影片中段已经早早有意完成了,戏中戏(电影人借助拍电影,将救国行动隐藏其中)的表现形式将影片的鬼马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大喜之后才有大悲,当观众尽皆不亦乐乎之时,爱情突然降临,即便它一开始同样带着嬉皮笑脸的姿态,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令人感动。同样,当金镖十三郎横空出世力挽狂澜之时,谁也不会忘掉雨夜里父子两人的依靠,不会忘记最后一晚疙瘩汤。义和拳的神功盖世,本只是虚头巴脑的荒唐传说,当猛然间撞开现实之门时,令人惊愕、惊喜。“抢来黄金做什么”,正如“娜拉出走之后”怎样,这才是应该追问的。于是宁浩笔锋一转,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情感的表达上,对于人的爱和向往国的统一,是人性之本能。小流氓的搅浑和电影人的冲动,代表了朴素价值观对于国族的想象,为了大义可以牺牲一切。(删节版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