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请给诚意电影一席之地
(2012-04-24 09:39:04)
标签: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诚意电影一席之地排片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从愚人节上映之后,《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的票房表现可用“惨烈”二字形容,前有好莱坞大片《异星战场》、《诸神之怒》压制,后有“卡神”的《泰坦尼克号》围追,而且中间又夹杂着一系列纯商业国产娱乐片,此番境况不禁令人为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捏把汗。
值得注意的是,票房惨烈并非影片质量欠佳,因为在2012纽约影展中,本片在与其他40多个国家的电影作品竞争中,获得了唯一的金奖,创造了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次辉煌。但是,这部获得国际认可的作品却没有得到国内院线的重视,直接表现为排片少,而且时段差,这种排片上的歧视对某部影片而言将意味着血本无归,而对整个电影市场来说则严重影响其多元化发展。
如今的影院排片基本遵循大片优先、大导演优先或名演员优先的原则,整体向娱乐靠拢。影院排片千篇一律,在这种泛娱乐化趋势下,电影沦为娱乐工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影片的媚俗气息。影院出于自身盈利考虑,几乎将所有好的时段和场次都奉献给了商业大片,按照商业规律而言这倒也无可厚非,但是长此以往,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将会被进一步压缩,国内电影市场也将变成商业大片的天下,影片题材多元化发展最终会变成一句口号。当商品生产原则超越思想信仰之时,类似《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这种既没有投入巨资制作和发行,也没有一线明星加盟的小成本影片只能无可奈何地沦为市场的炮灰。因此,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需要留给那些优秀的中小成本影片一席生存之地。
优秀的电影内核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能够反映出生活质地以及引发思考。从影片本身来看,无论是故事还是表达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一个有关单身大龄女青年的情感和工作的故事,非常贴合如今青年观众的自身生活。反观那些受到院线优待的商业影片,单纯的娱乐总是远离现实,那些影片里几乎找不到青年人的日常生活,找不到他们的悲欢、梦想和希望。院线的选择绑架了观众的眼睛和脑袋。从形式上来看,七巧板式的叙事手法以及哑剧、沙画、动漫、默片等方式的运用,显示出创作者新颖的巧思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影片的思想价值,一支“钢的玫瑰”喻示着爱情在美好和魔鬼之间的状态;每当女主角决心要奔赴爱情的时候,总会用蒙太奇手法让她看到真相。爱情从来不是轻松的,一如生活本身,但是即便它们如“钢”一般冰冷,影片仍给主人公以及观众带来美好的希望。
导演赵小僮在纽约影展颁奖礼上说:“电影在后期制作18个月后,然后就是全国各地找朋友的过程,今天在这里找到了朋友”。这句话里带着喜悦但又满含伤感。喜悦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好的影片一定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感伤的是这些观众并不是来自中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国外观众赞赏影片风格独特,演员表演自然,默片以及音乐的使用精准的时候,国内观众却没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一睹影片的风采。
当泛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影院潜移默化的形塑着观众的审美趣味的时候,当观众习惯了平铺直叙和浅显易懂,并逐渐淡忘了思考的时候,深刻的影片常常要面对曲高和寡的尴尬。单一板结的电影市场以及数量稀缺的中小成本影片观众群或许会给这类影片的发展带来重大阻碍,但是仍然会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思考影片的真谛,而这将会成为中小成本影片发展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