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驱魔者沙丹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对于影迷而言,看《驱魔者》(Priest,2011)的最大乐趣,在于从如今的案例中寻找古老的类型母题和其指涉的经典文本。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去思考“类型”这个依托于电影工业和大众消费文化的指标是如何地一次又一次地浴火重生,并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土壤中经过巧妙包装,由此来平衡主流白人与崛起中的少数族群间的文化裂隙。
主人公(约翰·韦恩)虽然拯救了侄女,却由于种族主义偏见而被亲人疏远,最后成为孤独的游侠。这是历史和文明进程对他的必然宣判。正如韦恩所担心的,他的侄女有可能被融入印第安人的社群抑或遭到野蛮族群的性侵犯(有意味的是,90年的《与狼共舞》恰恰是从相反的方向重思这一问题),《驱魔者》里驱魔教士的侄女亦有可能被同化为吸血鬼。从驱魔教士的使命出发,他将不惜杀死她以捍卫人类的荣誉感。如果这种不幸发生,保罗·贝塔尼无疑就成了现代版的约翰·韦恩。因此,电影人必须对过往的经典叙事做必要的修正。
我们看到,影片在主导的拯救线索之外,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隐性的线索:即驱魔者打破心魔、寻回男性英雄能力的过程。他在过去的行动中,曾经因为力不能逮而目睹同伴(卡尔·厄本)被吸血鬼掠走并同化。而这位被同化的同伴(仍然具备人的外观和特性,并混合了吸血鬼的特质)成为贝塔尼最大的威胁。同时,为避免观众将吸血鬼指认为对少数族群的丑化(而影响票房),贝塔尼的助手由一位真正的美越混血演员Maggie
但正如很多文化研究学者所指出的,美国流行文化中对少数族群的重塑,一方面是出于少数族群在人口统计中比重的上升(好莱坞所在的加州,传统盎格鲁萨克逊白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但少数族群亚文化在融入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其实同样也是对主流白人精神的二次强调。比如在《驱魔者》里,M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