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替”行业如何被催生
(2011-04-19 00:16:04)
标签:
童替社会失败成功学校园 |
分类: 剑走偏锋 |
近日,电视剧《天涯赤子心》制片人陈先生揭秘了影视圈内“儿童替身”的行业现象,更有业内人士称“上戏潜规则”已渗透至“童星”行列。陈先生的自爆其短,可以说是惊人之举,也许是炒作的一个环节,也可能是良心发现,在此不做深究。“童替”行业被催生,在于娱乐产业需要。有需要,就会有买卖。
倒是,娱乐圈各种丑闻潜规则已见怪不怪,“童星”本应该是小心谨慎的“职业”,“童替”更不应该沦为成人拿来满足自己虚荣和利益的工具,但愿“这汪污水莫要脏了尚且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心灵”,这大约是老清新们的态度,殊不知,世界早就改变。如今,中国的儿童已经丧失了童年,现在又大踏步的职业化、成年化、系统化的接受了社会潜规则。“童替”行业如何被催生,根本原因在于家长与孩子都认可了这是走向成功的必要代价。
有规则就好办,这是众多家长内心的天平。娇生惯养的童星,不看艰苦条件,应运而生替身也很寻常。家境贫寒、努力奋斗的家庭,也会让孩子早日进入片场,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家长也是看透了演艺圈的残酷,没有人脉资源、无权无势无财,那么只有身体、力气和胆量可以作为代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可以解释的。合理与否,其实不在话下。
很多电影都会在最后出字幕时,特别强调“拍摄过程中并无动物受伤害”,然而“童替”的大量存在,却导致剧组不敢说“拍摄过程中并无儿童受伤害”,因为那些“童替”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或为名利或求锻炼,都难以说心灵不会遭受伤害。作为曾经的中小学班主任,我见识过太多型号和款式的家长,可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理性判断后的选择。没有家长不心疼孩子,没有孩子天生不惰性。人作为社会化群居动物,有着多重的规则,产生多种面目。
社会竞争的惨烈,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尽量向前,学习成绩特别是主科、兴趣爱好尤其是能加分的特长、班级活动非常看重能进档案的职务,能够表现的就一定要表现,成功学早就影响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各种级别和版本的职场秘笈让成年人惊讶,少年儿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丛林法则,至于情理法往往被置之脑后。天真与早熟,完美的在他们身上杂糅。如今的少年儿童,从睁开眼看世界之后,就接触到海量的影视、互联网信息,他们的竞争亚文化系统早架构好了平台。
在奔向成功的过程中,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使得亿万中国家庭呈现随时起跑、加速、变向的姿势,乃至随时插队。多数家长只看结果,老师也往往在各种大名词的名义下,让学生做各种告密行为,奖赏的不公正,导致学生心灵趋向认同的偏差。于是,当他们有机会参与娱乐演出,无论是商业活动,还是非商业活动(诸如学校大会。表彰庆典),也不管是当然的主角,还是配角,甚至只是替身,在名利的焦虑压迫之下,像过了河的卒子,拼命向前。
“救救孩子”只是句无力呐喊的口号,独生子女的自我焦虑或许并不亚于父母,他们需要应对家庭内部的无尽期望、班级和社会的压力,他们在影视产品共同“成长”,他们在网络虚拟中试图找到可行之路,最大的缺失是兄弟姐妹的心灵纾解,然而他们与父母、师长的沟通、交流,却往往是很不客观、真实和全面的,他们的信息、态度和愿景,经常变形却又很容易的成功或失败,他们再也不会有从容的时间、宽松的环境,社会给他们的试错机会太少,他们也明白没有多少成本可以挥霍。这就注定,当下的少年儿童,父母的贫穷或富有,都要直面不同的难题。具体到“童星”和“童替”,他们都会接力所能演好分配给自己的“角色”,前者养尊处优耍大牌,后者不惧苦难攒积分,各在“打怪升级”,在于前程造化如何,还得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