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可德》:阿甘汉化西方经典 郭涛再变传奇魔侠
(2010-10-17 17:32:13)
标签:
西班牙《堂吉诃德》唐吉可德俞白眉郭涛阿甘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在新版《红楼梦》之后,观众对于名著改编的影视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可以说以后所有的类似尝试都逃不脱这个命运。观众对《魔侠传之唐吉可德》的怀疑,是基于有两大难关横在阿甘导演和俞白眉等编剧面前。一是3D效果、动作场面,二是如何将西班牙文学(在欧美文化占世界主流的几百年间,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学)经典《堂吉诃德》汉化。能否打通这任督二脉,绝对是电影能否成立之关键。
首先,《魔侠传之唐吉可德》确实是真3D电影,效果虽然不能与《阿凡达》相比,但与剧情的融合相当不错,特别是东方山水和动作特效都有很有水准,适度的才是最恰当的。其次,也是我重点想谈的是编导汉化文学经典的努力,和对唐吉可德/堂吉诃德绝世理想情怀的表述。郭涛、王刚、林嘉欣等主演的《唐吉可德》,将一出文艺复兴时期反骑士小说汉化为大唐游侠动作片,化反讽为魔幻,但格调依旧正宗。电影里有着丰富的细节,对当下社会和流行文化的批判,极富感情的审视十年来新一波武侠/动作/功夫电影的反思。阿甘在《大电影2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和《高兴》之后,已经把握到了在商业电影表达艺术情怀的窍门,《魔侠传之唐吉可德》更是一次质的腾跃。
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反动,《魔侠传之唐吉可德》也是对武侠文化(小说、电影和各种传说故事)的逆袭。本片以傻小子行走江湖的方式,通过走火入魔执念不休的唐吉(姓唐名吉字可德)因缘际会成为一代大侠的荒唐故事,于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醒我独醉的对冲中给观众以新的思考。唐吉是产生幻觉着了迷的普通人,他的胜利与失败,都在观众意料之中,这是对时下流行的“成功学”之调戏。唐吉可德是观众永恒的他者,在他绝妙的理想主义无限发酵之后,便是真的英雄,不啻以所有去直面挑战。
《堂吉诃德》的魔力有多大?数百年来,所到之处都是望风披靡,对于读者和观众而言,无论他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是英雄好汉还是平民百姓,都拜服于那主仆的神奇经历。俞白眉编剧、阿甘导演的《魔侠传之唐吉可德》,从一开始汉化就面临最大难题,那就是大唐的堂吉诃德和桑丘应该找谁来扮演。
《魔侠传之唐吉可德》里的郭涛,有神经质的一面,也有清醒的责任观,他那大无畏一往无前的精神,让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作为一个(反)英雄,他比不上郭靖,但也不是韦小宝,他是个疯子,却是身在痴迷中,心系天下事。郭涛演出了世俗社会中最难得的果敢,他内心的真理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现实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能力天花板,但是始终挑战最终失败的人却是最可敬的,唐吉可德就是那个观众从一开始就能判断出他没有那个能力的独行侠,然而他从不泄气,只有这样,冥冥之中,上苍也护佑他打通关,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成功,他毕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个魔侠才足够真实。
至于唐吉可德的扈从桑丘,王刚是将其看做表演生涯中的再突破角色,这次他与郭涛的合作,必然要刷新过往印象。多年以来,王刚的和珅、主持人形象太过深入人心,桑丘作为故事中世俗社会的代表人物,时刻对照、鉴证着唐吉可德。他们这一对,一主一仆,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事实上,观众也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正常人的两个精神层面,一理想,一现实,彼此冲撞、对立、接触、交流和适度妥协,桑丘更多是本能,但也不全是本能,王刚拿捏的非常精准,好色、贪财却又有着善良的心,最终与理想一起行走江湖,他也是魔侠生涯必不可少的当事人。
怪石嶙峋高山顶,落日余晖大峡谷。江湖处处风波恶。主仆二人的身影斑驳,游荡者的灵魂在散发光芒。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切入熟悉而陌生的江湖,信念是正义和怜悯,他的宣言是公平和精神,他自己就是一切,他是整个世界的清澈、无助、勇猛和果敢,他便是独一无二的魔侠。唐吉可德是理想派、孩子气,坚定精神一往无前。桑丘则是经验派,很世俗,能时刻保护自己。桑丘看似糊涂、愚昧、无趣和老实,却是本质上的冷静的观察者和客观的见证者,他们这个组合很诙谐又坦荡。对于观众另外却更刺骨的讽刺却是:在粗俗而并不浪漫的现实中,唐吉可德才是精神最正常的人、富有人情味,但却往往被世俗社会被认为是失常。任何读者和观众都多少知道堂吉诃德是怎样的人,但是这一个唐吉可德却是阿甘和俞白眉送给你们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