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小白的《红色康拜因》:六一儿童节不欢迎你!

(2007-06-01 17:44:51)
分类: 剑走偏锋

 

  据说,《红色康拜因》原来准备在六一期间上映,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撤出这一档期。虽然,我也常常反对某些有关方面的意见,但对于这一决定,还是坚决拥护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红色康拜因》是部烂片,恰恰是因为这部电影拍出了一些情怀,更加不能让青少年特别是儿童来观看。假设,咱们的电影市场有分级制度,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的,个人认为确定为IIB还是恰当的。

 

  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国电影人对于儿童题材的电影已经举手投降了,不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中国教育当局一定要在六一儿童节当天放假,这样就给广大儿童们一个主导的、特定的休闲时间,看电影应该是最主要的选择之一,事实上在这一天,电影院往往半价甚至儿童免费的方式来招揽顾客。那么,《红色康拜因》出现在电影院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电影描述了诸多的毁灭性冲动、残酷的现实,对温室里的花朵们成长很不利,对于那些早熟的、已经对社会有相当认识的叛逆者们更是提供了理由,从某种程度上讲,有时候做鸵鸟也是值得肯定的,儿童们要认识社会,不需要那么早,在中国过儿童节的是初中一年级及之前的学生,而顾小白、冯睿等人的剧本确是湿漉漉的,尽管故事发生在甘肃,但是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却是天下皆同。

 

  这对父子,无论是世俗生活还是精神层面,都是失败者。父亲常年在外打拼,却是一次次失败,包括利用工友的抚恤金投机,甚至连妻子去世都未能回家探视和照顾,当是儿子只有十三四岁,一直让他自生自灭,直到在儿子十七岁时才回家。这期间,丧母的儿子怀着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成长为孤僻的少年,父亲忙于打工偿还那笔罪恶之钱,因为内疚有打算与寡妇结成新家庭的意愿,似乎那个残破的家庭与他的老家相距不远,然而始终没有做回家的尝试,导致儿子把父亲的户口注销。我甚至不知道,在这期间儿子是如何生存下来的,衣食和教育问题如何解决和放弃,而村长也未见有特别的说法,家族长辈也是消失,乡村伦理依然无效。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儿子有强烈的弒父冲动,在操作康拜因割麦的时刻,精神高度紧张、复杂、恍惚中,康拜因几乎轧到父亲。父子的沟通极为困难,粗糙的关怀、暴力的教诲都是乡下很常见的,父子双方和旁观者都清楚当中的意义和收效甚微,最令我意外的是,父亲为了缓和矛盾,竟然出资让回乡的妓女来为儿子服务,这个段落让我大失所望。首先,乡村是具有最强烈的目光政治,熟人社会很难有隐私,偷情都不能隐藏,何况是在只有三面遮挡的野外;再次,既然那个妓女从城市回到乡村,而且积极做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辅导妹妹学习、联系这对父子收割麦子,已经隐藏自己在城市的不雅身份,又如何会接受父亲荒唐的行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儿子虽然未必是处男,但多年的单身生活,相信已经明白很多道理,是否需要是个很大的疑问。最不可思议的是,父亲显然相信那个妓女没有任何疾病,这样的父亲真是少见。

 

  至于我最不解的,还是儿子毁灭冲动的外向延续,竟然放火烧庄稼,作为农民,他这样糟蹋粮食,是要被痛骂的,而迅速赶来的乡亲在扑火后的愤怒,是应该的,没有被指责为天打雷劈已经是保守。这也暴露了一个信息,就是在收割季节,天为被、地为床,儿子和妓女要成就好事,不被发现绝对是不可能的。

 

  以上的细节,显示了诸多的暴力和性,估计小朋友们要是看了,家长一定被追问得一塌糊涂。那么,还是不放了吧。换个时间,不要让孩子很容易的看到。这部电影对于成人观众,有着另外的一些含义,下次再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白
后一篇:玫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