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蔡侃房>“双竞价”、商人逐利与劣质工程

(2006-07-04 14:06:30)
“双竞价”、商人逐利与劣质工程
 
作者:《楼市》出品人蔡鸿岩
  如果用“混沌”一词来描述近期的房地产市场及其整个行业,可能再贴切不过了。
上周来自媒体的消息说,有关部门为遏制房价上涨,未来将对中小套型住房采取限价开发的方式进行开发管理,即开发商投标的时候,同时要投两个标:竞地价和竞房价。
    阅罢这则消息,笔者即刻联想到“五一”之后曾看到的一则报道:杭州几位买房的业主入住时凿开墙体装修,发现墙体里的支撑梁竟然是几根毛竹。
    恕笔者无知,如果不是靠补贴养着的企业或者以公益捐助为主业的房地产商,按照“两竞”方式开发房产,本人好像再也找不到有什么思路能让我相信,这种前提条件下开发的房子能有品质上的保障!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论,是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包括国有开发商在内,现在所有的房屋建造商都已经走入了市场,所有的企业都只能按照市场化的手段运营操作。何况所谓的“竞地”“竞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很市场”的操作方式。
    按照市场的概念理解,“竞地”与“竞价”是完全反向的企业市场竞标行为,将两手段同时运用的实质,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无非是为了挤压开发商开发运程中的利润。但是,按照常理推断,如果企业接受了这样的方式进行开发,“商人逐利”的本性必然导致其在压缩生产成本上绞尽脑汁。对于房屋建造开发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来说,“压缩成本”在我们的建筑监理制尚存漏洞,市场管理乏力,同时90%以上开发商又属于初入行业,专业化普遍欠缺的行业环境下,此政策将逼使开发商在工程建造上偷工减料!
    如此结论可以佐证的事实上,早先推行的经济适用房政策之所以广受非议,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限制开发商3%利润”的政策主旨实际无法实现。经济适用房开发商采取的应对政策手段包括了让自己的建筑队介入施工、自设或收购建筑材料生产厂等,用以转移利润并加大生产成本,同时不择手段地压低建筑材料采购价格,甚至不惜采购劣质建材,依此制造出账目上的3%利润。在中国的建筑监理制度远未完善,开发商资金、工料采购等运营几乎不受控管的环境下,经济适用房开发尚且如此,商品房再采用“双竞价”的方式意图去“规范房价”,似乎太“不靠谱儿”。
    自去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目标一直对准的是快速上涨的房价。但可以看出所出台的政策措施,大部分都瞄准于房地产开发的“中间环节”上,对于终端消费的抑制政策没有或者缺乏力度。而现在房地产高温不退之动力源是投资性购买撑大需求,需求拉升价格,利润又吸引投资开发,投资竞价催高地价,反过来地价上涨又推动新一轮房价攀升。在整个这样一个链条当中,如果不在终端抑制,而只是在“中间环节”进行封卡,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调控的目标不但无法实现,而且还会出现房价报复性反弹。

http://www.houseguide.cn/picture/20066301531537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