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南京南京》,还是《金陵十三钗》,主要段落都是女性的被强暴、被慰安,以及拯救、被拯救,甚至虚幻出侵略方的自杀。
这种视角是很孱弱的,孱弱的不是内容,而是选材。
如果我是导演,就在南京惨案之前,那淞沪七十万大军的殊死一搏,远比妓女的救赎更有意义……
沉迷于妓女的救赎,是一种阉割,不是被敌人,而是被自我,
这种深入骨髓的阉割才是最悲哀的……
一场淞沪,哪怕是在沦陷时,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上海丢了,这文告依然坚信:复兴却有基础。这是血性!
仅此一役,三十万将士埋骨南国,十多位名将殉身沙场,什么是大国?
如此大战之后,擦干血泪,亿万男儿,在秦岭、在蜀山、在长江、在岭南……哪怕手无寸铁,哪怕徒手,还要决一生死,还有八年血战……
那莺莺燕燕的悲歌,那流离的人世,虽可哀叹,却不是世相的全部。
七十多年,曾经的血性,淹没在故纸堆中,回首翻检,只见旗袍之绚丽,不见沙场之荒凉,几十年的阉割,一片孱弱,一片哀叹,一片色欲诱惑,好电影,拍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