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这样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

(2007-02-17 00:49:27)

 

                                于丹因为讲《论语》迅速走红。但也有人批评她太“小儿科”也有人责备她讲错了不少地方,还有人说得更“损”:“除了《论语》之外,她书里的话都对。”

然而无论少数文人怎样挖苦取笑,有一个事实却无法否认:她的书卖得很火,以至她到现场签名售书时,手都写得酸痛不已。由此可见,她的书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赞赏甚至成了时尚的追捧。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个古代故事。宋朝有个人叫赵普,官拜中书令,常为当时的皇帝出谋划策。可想而知此人学问不浅智商不低。一次,皇帝因有紧急国事要商议就屈尊到了赵普家。不料,赵普正在看《论语》。《论语》在当时的官宦文人看来不过是“初级班”教材、开蒙读本,所以皇帝也就有些奇怪地问赵普:“这不是幼童孺子用的书吗?你怎么还看它?”赵普又恭敬又坚决地回答:“别看此书表面简单,但可以从它中参悟到许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据说,赵普死后,人们在整理他的书箱时,只“发现”了《论语》的二十篇文章。

这个故事是否有点夸张,尚有待考证。但至少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有三点启发。一是诸如《论语》这类的古代经典不但应该读而且要读懂,也印证了许多过来人的读书经验,即读书勿滥,重在经典;二是这类 “小儿科”(请原谅我暂且也对它这么称呼吧)中所阐明的人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应该倍加爱护与珍惜。对古典的东西当然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遗憾的是,我们过去是抛舍过多汲取在少,甚至把优秀的内涵也丢弃了。其三是像于丹这样的现代 “赵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人能如于丹那样,不仅自己尊重传统文化而且善于用易懂的语言和朴素的体验向公众解读古代经典的学者、教授。有人讥讽今天学《论语》是小儿科。但这是中国多数人的现实。幼时未学,只好今天“补课”。于丹就是这样一名“补课”教师。

   “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三字经》(又一“小儿科”)中的这几句话,不但是指,做学问的人要通晓各类知识,而且是在说,每个读书人都有责任借助所学的知识来影响民风民气。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的终极目的就是“振民风”。从这个角度看于丹和她的书,也说明像她这样人,还是多些比少些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