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解玺璋
解玺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12,887
  • 关注人气:6,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生命捍卫清白——看《阮玲玉》有感

(2014-01-19 23:17:50)
标签:

文化

http://s12/mw690/001j1dMsty6FV8HcQMr9b&690

http://s4/mw690/001j1dMsty6FV8HVd0nf3&690

http://s2/mw690/001j1dMsty6FV8IuRm9c1&690

 

一个人为什么选择自杀——而且是在如花的年龄?只要我们还在讲述阮玲玉的故事,我们就回避不了这样的追问。话剧《阮玲玉》何尝不是要探讨这个问题并试图给出答案呢。传统的说法是阮玲玉死于流言,因为有她的遗书作证,其中几次提到了“人言可畏”,鲁迅先生还以此为题,写过文章。

 

流言固然可以致人于死地,本无须再以阮玲玉来证明。而流言所以具有杀伤力,背后其实是人的自爱和自尊。张四达深知阮玲玉的这个“弱点”,或者也可以叫做“软肋”,所以他一定要把事情闹到报纸上去,而不惜收买毫无底线的小报记者。他这一招很管用,阮玲玉马上全线崩溃。实际上,像她这种几乎没有自卫能力的弱女子,是需要有人小心呵护的,也许才能免于破碎。可是,她身边这三个男人,张四达不必说了,唐文山和穆天培居然也没有挺身而出为她挡一挡子弹般的流言。作为男人,不能说它们是负责任的,倒是少了一点承担。

 

有人说,流言可以杀死阮玲玉,但流言杀不死鲁迅。言外之意似乎在责备阮玲玉的软弱和不够“强毅”。这种类比实在是无谓得很,鲁迅手里有一支笔,那是他的匕首和投枪,对于流言,他自有办法对付。而且,他是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他的文章的杀伤力,谁也不能小觑。阮玲玉则不同,鲁迅称她“无拳无勇”,她手里既没有笔,也没有刀,更没有枪,流言袭来,又像雾霾一样,漫无边际,冤无头,债无主,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为她想一想,“她被额外的画上一脸花,没法洗刷”,而她又是爱惜这张脸的,你让她怎么办?她唯一可以拿来保护自己名誉的武器,只有生命啊!

 

然而,我倒觉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阮玲玉看作一个弱者,她当然有柔弱的一面,但她也是个强者、勇者,只不过她的强和勇都表现得非常内在,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强和勇。恰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决没有我们不豫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徐帆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阮玲玉的这种精神特质,她的表演不仅演出了阮玲玉的柔弱、无助、绝望,而且有一丝绝决和义无反顾。是的,生命和清白都是她最可宝贵的,但是,当清白受到威胁,将被玷污的时候,二者不可兼得,她宁肯选择清白而献出生命。

 

当然,自杀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至少有人会说,还是要善待生命的。中国文化中虽然没有上帝,没有伊甸园,没有神圣的人和赤裸的生命,自然,也不会像加缪那样,把自杀当作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然而,中国人也绝非不讨论生死问题,尽管孔夫子有过“不知生,焉知死”的明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故事就讲得很有意思,耐人寻味:一个人在山中赶路,天色已晚,不得已投宿一破庙之中,遇一老僧,交谈后得知,老僧实为缢鬼,在此待替。但老僧无意加害于他,倒是与他讲了一番生死的道理:“上帝好生,不欲人自戕其命。如忠臣尽节,烈妇完贞,是虽横夭,与正命无异,不必待替。其情迫势穷,更无求生之路者,悯其事非得已,亦付转轮,仍核计生平,依善恶受报,亦不必待替。倘有一线可生,或小忿不忍,或借以累人,逞其戾气,率尔投环,则大拂天地生物之心,故必使待替,以示惩罚,所以幽囚沉滞,动至百年也。”他们继而谈到自缢者的区别,老僧说:“凡人就缢,为节义死者,魂自顶上升,其死速;为忿嫉死者,魂自心下降,其死迟。”老僧因何而死,他没有说,但他的不忍之心,不肯加害于人,还是感动了上天,让他解脱投胎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死是有价值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而衡量轻重的标准,就是道德。中国文化中虽然没有至善的上帝,却有对至善的道德理念的追求,这也就是做人的境界。所以,圣人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然诺,因为“仁”和“义”都具有使人提升其道德感的意义。在迫不得已之时,舍弃生命而成就其纯洁而有尊严的生活,自然比忍辱苟活更有价值。理学家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前尝被认为是理学杀人的证据,但如今不妨做另一种理解:有时候,贞节操守、人格尊严的价值一定超过了生命本身,或者说,生命的价值恰恰是由贞节操守、人格尊严所赋予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贞节操守、人格尊严,所谓生命不过就是一堆腐肉,存之何益?至于阮玲玉之死,我们不能也不必说她有很高的德行和节操,她只是想保住一个女人或女艺人的清白罢了,但其中毕竟包含着她的尊严和人格;她搭上自己的一条命,也许没有更令人满意的理由,然而毕竟为自己保存了最后一点骨气。这是话剧《阮玲玉》所以感动我们的地方,至此,那三个男人最后的表白,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