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2012-02-18 10:44:19)
标签:
文化 |
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读《走路向天堂》
解玺璋
读了小说《走路向天堂》,有一种十分惶恐感觉。这种惶恐不能说源自我对李逍明这个人物的陌生,或与当今学校教育的隔膜,更主要的恐怕还是我的胆怯和恐惧,不敢相信李逍明内心感受的真实性。
李逍明是小说《走路向天堂》的主人公。在这部小说开始的时候,他是羊子小学的学生,随着故事的展开和年龄的增长,他升入初中、高中,但他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焦虑和紧张却丝毫没有改变。在作者笔下,他一出场,就把这种焦虑和紧张带了出来,突出的证候是“满口的干涩令人感到无比的饥渴”,尽管“出门之前已经喝过一大杯水”,但饥渴的感觉始终无法消除。他怀疑自己可能犯了什么错误,乘课间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大口大口喝水,但是干涩的喉咙依然无法被它满足”。
口渴本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一个证候,但在这里,却是作者刻意创造的一个突出意象,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李逍明这个人物的关键。很显然,口渴只是表面现象,造成口渴的原因应该是“令人倍感倦意的焦灼状态愈演愈烈”。如果我们继续读下去的话就会发现,这种焦灼又和恐惧纠缠在一起。我们也许不能把这看作是一个小孩子的妄想症,但他的确时时困扰于可能被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毁灭的恐惧中。他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始终是紧张、对立的,他认为这是一个“肮脏的世界”,而他“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像历史上许多先知曾从上帝那里得到启示一样,也让自己承担起寻找另一个世界入口处的历史使命,他甚至听到了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欢笑声”。作者在小说中反复描写了主人公对“分界线”和“分界圈”的热衷,他相信,保护好“分界线”和“分界圈”,就保住了他与另一个世界的联系。他一再提醒自己:“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你背负着拯救那个世界的使命来到这里。”他渴望得到或拥有拯救那个世界的能量。
作者王锐愚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他在“后记”中表示,小说的主人公李逍明就是他,他写出了他的真实,但不是那种“总能轻易给人以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的真实,而是颠倒了的真实。这种真实可能比那种物质化的真实更接近作者的真实感受。我很惊叹作者的想象力、感知力和创造力,他把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奇妙的方式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阅读体验。但这也是我所谓胆怯和恐惧的原因,不是我不相信中国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是不敢相信中国教育已经变得在受教育者的心里完全丧失了合法性。作者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在当今的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李逍明辈绝不肯原谅中国教育。他们刻意要在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画上一道“分界线”或“分界圈”,以求保存一点作为人的尊严、独立和自由。但这毕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虽然他痛恨自己读书的这个学校,以及周围的这些老师和同学,他对他们的失望甚至发展到对人的失望,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但他却又离不开这个环境和这些人。他是狂妄的可也是自卑的,在这样的纠结中他没有办法不让自己感到“口渴”。说起来,口渴也许是他们的宿命,却也是教育带给他们的伤痛。中医认为,口渴的原因之一是所谓“木”受到伤害,在自然界,植物较丰富的地方,它的保湿性往往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原始森林这样植被十分富饶的地方,无论春夏秋冬,它的土质都是湿润的。相反,在黄土高坡,在戈壁沙漠,这里的土质往往是很干燥的。这就说明,在滋润万物的过程中,“木”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如果学校教育环境已经没有“原始森林”,没有丰富的植被,学生们的“焦渴”只会愈演愈烈。而逃离这个世界,寻找世外的天堂,恐怕是没有出路的,而可行的,还是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努力恢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