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解玺璋
解玺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8
  • 关注人气:6,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音乐剧的身份焦虑

(2009-11-10 22:46:21)
标签:

文化

国产音乐剧的身份焦虑

——看中国原创音乐剧《英雄》有感

解玺璋

 

    近日看了号称中国原创音乐剧,又称“新国剧”的《英雄》。该剧是根据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改编的。故事抽取小说中乔峰的命运作为主线,表现他的身份焦虑和内心的矛盾冲突。在他身上,纠缠着国仇与家恨,生之恩与养之义,还有难以割舍的爱情。在经历了多重情感的困扰、折磨、挣扎之后,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生命,或许可以化解和超度这许许多多的爱恨情仇。

 

    故事并不是很复杂,这当然是音乐剧所希望的。音乐剧属舶来品,它重歌重舞却不重故事,它用爵士乐和踢踏舞的轻松、热烈、活泼、幽默,打破了古典西洋歌剧的庄重、肃穆和典雅。很多时候,当我们想到音乐剧的时候,似乎只有百老汇所提供的这样一种样式。但是,它显然不是唯一的。号称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英雄》就希望能从百老汇音乐剧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它不仅拒绝了对于爵士乐、踢踏舞这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而且要“探索东方审美价值和追求民族文化主体精神”,其理想目标就设定为上世纪初余上沅、熊佛西、徐志摩等人所倡导的“新国剧”。

 

    据说,《英雄》就是按照这种理想或理念创作的。该剧是否具有“东方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主体精神”,我说不清楚,但其音乐和舞蹈的确显示出不同于百老汇音乐剧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首先表现为剧作者要给通俗、娱乐的音乐剧,平添一种引人思索的哲理象征的意味。这一点我们从该剧的选材,以及舞台的处理,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那座矗立在舞台后方,几乎占据了整个舞台的“牢笼”,包括刻意设计的、给人以压抑感的灯光,最直接地表达了剧作者对于人的现实处境的解释;至于音乐和舞蹈,甚至演员的服装、服饰,贯穿于首尾的狼嚎,也都指向剧作者所期待的“文化主体精神”的实现。

 

    可惜,剧作者所做的种种努力,由于太过用力,看上去就显得有些刻意,有些勉强。我们都知道,理想或理念在很多时候只能是我们努力接近的一个目标,而不能作为我们的出发点。《英雄》的剧作者恰恰犯了这样一个错误。说到“东方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主体精神”,剧作者怕也是心里有而手上无的。他们要“探索东方审美价值和追求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但所用方法以及所选择的途径,其实是很西方的,得到的结果也就有一种南辕北辙的荒诞感。这也提醒我们,要做一部具有“东方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新国剧”,又何其难哉!求新并不难,难的是这种“新”还得是“东方”的和“民族”的。

 

    由此我们看到,剧作者似乎过于看重作品的身份或名分了。这种来自身体内部的焦虑和乔峰倒有某些相似之处。近百余年来,我们先是希望用西方来改造东方,后来又希望东方能改造西方。其实,文化的碰撞、沟通、交流、融合,往往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强行嫁接的结果,所得到的只能是个“四不像”。说句老实话,我们对于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究竟了解多少?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剧”又了解多少?所以,当我们以为,凭借“东方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主体精神”,将百老汇的音乐剧加以改造,所得到的就是“新国剧”的时候,不啻盲人骑瞎马乎?我想,音乐剧,即便是百老汇的,也有它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而国剧(绝不单指京剧)的博大精深,更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梅兰芳在二三十年代所做的探索和改良,难道不是“新国剧”的滥觞吗?比如他的《天女散花》《贵妃醉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