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2009-07-16 00:46:37)
标签:

文化

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解玺璋

 

近一周来,大家都在为一天之内痛失两位大师而伤心。而就在此前数日,并有 欧阳山尊先生离我们而去。斯人已逝,留下的,是他们以人格和学问铸就的丰碑。

 

这些学者或大师,生活在群星灿烂、群峰耸立的时代,他们最终也成为这璀璨星空和巍巍群山的一部分。不过,我们现在看他们都是高山仰止,在他们自己,却是数十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应该是对所有学养深厚的大师的形象写照。

 

毫无疑问,这也是大师们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我想,季先生的吐火罗语如果有人继续研究,固然很好;但他们的治学精神如果能够薪尽火传,则更是我们所期待的。目前,学术界乱象纷纭,人们为利益所驱动,所作所为,令人齿寒。我们不必刻意去搜索,信手拈来,就有不久前刚刚曝光的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事件。有人说,能被媒体曝光的抄袭事件,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说是冰山之一角,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所了解的要严峻许多。事实也是这样,往往一个“史上最牛抄袭案”刚被揭露,很快就有人创造了新的记录,人们于是感叹:“没有最牛,只有更牛。”

 

毋庸讳言,抄袭、造假、剽窃、挂名等等学术潜规则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的痼疾,影响非常恶劣,非重典不足以治其乱。但是也要看到,这里仍然有一个如何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的问题。潜规则固然可怕,不过,显而易见的、见怪不怪的、理直气壮的欲望诉求,却更加令人担忧。现在有些学者,急功近利,只看眼前,急于出成果,见效益,金钱、地位、名誉,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学术风气日益恶化的深层原因。而大师们的学术人格恰好照见了他们的浅陋和短视。做学术的人总要能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话现在很少听说了,但真理依然是真理,并不因为不合时宜就失去其价值。

 

考察大师们的经历,都从年轻时起就立志献身学术,经历了多年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一代学术精英,人称大师,又岂是今日某些新人新秀可比?一句“出名要乘早”,害了多少仲永这样的有为青年啊?当他们沽名钓誉,制造噱头,恶意炒作,只为出名的时候,其实已经透支了自己的未来。王安石所以“伤仲永”,就是叹息天才也要有很好的后天教育,也要经历十年寒窗的苦读,更何况天赋一般的我辈呢。大师的炼成或许需要许多条件,但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永远是必要条件。它要考验的,正是我们的耐心与坚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