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火入魔的人性与一厢情愿的历史
(2009-05-04 22:32:11)
标签:
文化 |
走火入魔的人性与一厢情愿的历史
解玺璋
昨晚看《南京!南京!》。走出影院,心里感觉一阵惶惑。眼前总是晃动着日本兵角川忧郁、疑惑的眼神和两个中国人,特别是小豆子没心没肺似的傻笑。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为什么不能笑?说得好!够讲人性的。但你的人性里是否包含了人的情感,人的感受能力?不得而知。
其实,重要的不是小豆子该不该笑,而是导演为什么要他这个时候笑?为什么要用中国人的这种笑脸,去对应日本人的那种眼神?我一直在想,导演究竟想要告诉观众什么呢?他所传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信息呢?我没看过什么电影,我也不懂电影叙事学,以我之孤陋寡闻,自然是想不明白的,那就恳求一下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替我们解释解释,说得清楚,我请你喝酒!
影片虽然叫《南京!南京!》,却是从一张看上去有些疲惫的日本兵的脸开始的,镜头拉开,我们听到有人叫他“角川”。影片所要讲述的故事就围绕这个角川展开。导演的镜头始终追随着他,他才是影片的第一男主角。他的犹豫他的迟疑他的惊恐他的游离他的心不在焉他的爱他的单纯他的羞涩他的同情心最后他的自杀,自始至终贯穿于这部以“南京”命名的影片。难道三十万中国人的鲜血只配给这个日本兵的忏悔涂抹一道惨烈的背景吗?以我之愚钝,实在不能理解。我想,这恐怕也不是用所谓海外市场的需求就能搪塞过去的。聪明人总有聪明人的办法,但有时难免也自作聪明。我不知道他们在睡梦中又将如何面对三十万同胞无辜灵魂的呻吟!
影片也用了很大篇幅表现日军的屠杀和中国人的抵抗,以及围绕难民营所发生的那些故事。譬如刘烨演的军人,范伟演的 唐先生,高圆圆演的姜老师,还有那个不肯剪头发的妓女,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已不能改变大局,影片的整体格局已经被确定了,它的立意就是要表现人性,以人性为出发点反思历史。于是我们看到据说是根据人性所发掘出来的历史真实,真实得让侵略者,手上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杀人犯、屠夫去反思,去忏悔,而中国人自己则只能无动于衷地庆幸自己没有成为日本人的刀下鬼。
陆川在这里开了一个很大的国际玩笑。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导演,也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导演,他有很多想法也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误读了他。他远远地走在中国观众的前面,显得十分可爱。但他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日军前线最高指挥官朝香宫鸠彦在1937年12月12日攻陷南京之前,已经签署了一连串命令:“杀掉全部俘虏!”但在战后,这个朝香宫鸠彦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至死没有忏悔,甚至没有歉意的表示。还有那个犯有战争罪的昭和天皇裕仁,直到1989年寿终正寝始终也没有因自己的罪恶对中国人民表示过哪怕一点点忏悔之意。我们看日本影片《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哪一部是表现忏悔的呢?
有人认为,陆川这样表现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创举,是前所未有的。我以为这不是抬举他,而是让他更加难堪。1980年代拍摄的影片《屠城血证》中就出现过类似角川这样的角色,他的名字叫笠原。这位笠原不仅是个“忏悔型”的侵略者,还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种。这一点也与角川很相似。不过,他的情人不是日军中的慰安妇,而是个东北流亡学生。类似的人物我们在后来所拍摄的影片中一再与他们相逢,可见角川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他代表了一种逃避的,自欺欺人的历史观。一位家居北京的清王朝皇室遗族在一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他认为应该再给日本一次机会。他不同意要求明仁天皇就侵华战争作出正式道歉,也不赞成民间团体的补偿要求。这里面有些什么玄机我不知道,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轻易地抹去历史的记忆,也无法忘记那些在屠刀下呻吟滚动的头颅和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我们是要跨越这段历史,但绝不是以这种自虐的方式,不是通过替侵略者做某种道德忏悔的方式,而是要以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方式,才能实现。替别人忏悔,永远为别人所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