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书市彰显实力为王
解玺璋
第1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25日在济南开幕。这届博览会有两个特殊的背景,一个是自去年以来持续发展的世界金融危机,再一个是出版界的改革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绝大多数出版社都面临转制这样一个关口。这将给出版业带来深刻影响。
整个博览会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出版业越来越呈现一种靠实力取胜的趋向。展场的主体由几家巨无霸式的出版集团构成,像中国出版集团,以及上海、安徽、湖南、辽宁、四川等出版传媒集团,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都表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进取姿态,它们以其特有的选题资源和雄厚的人才、物力资源,在出版界呼风唤雨,形成了特有的规模效应。像东方出版中心的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像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80余种),这是许多中小出版社望尘莫及的。
中小出版社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在这届博览会上,绝大多数中小出版社选择了低调的姿态,展位多在一至三个之间,有些社甚至已经退居幕后,而让位于长期与之合作的民营出版公司。一些经营很好的民营出版公司在本届博览会上因此而浮出水面,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一些朋友告诉我,中小出版社目前面临着三大资源困难,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三是选题。在众多出版集团巨大板块的挤压下,他们的生存空间所存无几,呼吸艰难,几乎难有回旋余地。他们大多不看好改制后的前景。一些中小出版社的当家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他们不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在出版的主业之外,也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选择做图书的延伸产品之外,另一方面,甚至准备开发书业之外的产业,希望能堤内损失堤外补,走一条“曲线救国”的路线。但实际效果如何,还很难说。
事实上,整个出版业面临着重新洗牌,资本要重组,资源也要重组,而博览会则将这种趋势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各大出版集团,一些颇有实力的民营出版公司也显露出积极进取的姿态。而在博览会之外,则涌动着资源整合、资本整合的潜流。我所接触的一些省新华书店,以及一些出版业之外的投资者,都跃跃欲试,要再出版领域一试身手。这些都是出版业的不确定因素,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