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热心回看零八年
(2008-12-20 10:53:19)
标签:
文化 |
冷眼热心回看零八年
解玺璋
话剧
《哈姆雷特1990》剧作:威廉·莎士比亚
导演:林兆华
林兆华想要告诉我们,“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潜台词就是,哈姆雷特所遇到的问题,正是是我们每个人始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里,哈姆雷特就是一面镜子,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身,认识自身的处境?我们能否避免哈姆雷特式的宿命?如果我们仍像哈姆雷特一样,只是无穷无尽地思考而无所作为,我们会不会重复哈姆雷特的悲剧?这些问题都不是戏剧可以解答的,却是戏剧给予我们的,它们像毒蛇一样纠缠着我们,使得我们不能有一刻的安宁。
《备忘录》剧作: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导演:过士行
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正是极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象,它很随意地呈现于舞台上,甚至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导演是毫无作为的。其实不然。因为剧作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他并不刻意寻求事物和现象的意义,这对导演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从艺术表现来说,表现“有”似乎要容易一些,表现“无”就难得多。过士行在这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其实是用了力的,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并不留下导演的痕迹,这是很高的境界。
《德龄峪慈禧》(香港)剧作:何冀平
导演:杨世彭
这个慈禧真是写得有滋有味,不落俗套,卢燕的表演更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几乎无可挑剔。作为晚清历史回光返照最后一搏的立宪运动,它的原动力,竟来自慈禧老佛爷为其老情人猝然而死的一时感动,这真是太有意思了。不知道历史学家们以及维护历史严肃性的朋友们会怎么想?然而,作为看戏的观众,我相信,大家都很开心。
戏曲
《浮生六记》剧作:周广伟
导演:白爱莲
这是个感伤多于欢欣,悲情压倒快乐的故事,但其改编却增加了一些喜剧的幽默,游戏的味道。剧本的立意也很有现代感,除了写沈三白和芸娘的爱情,写他们的伉俪情笃,相随相守之外,还写了花艇歌妓喜儿的因情生爱,因爱升华的内心冲突。当代青年观众未必不能产生共鸣。
《西厢记》剧作:王实甫
导演:郭小男
总体风格是写意的,像禅寺、西厢、花园、闺房,都不设置实实在在的布景,皆因中国传统戏曲,本无须借助实物的布置来显示其空间变化。然而,却又虚中有实,装饰着莲花造型的玻璃舞台,不仅给人亦真亦幻的空灵之美,也呈现出光彩绚烂的华丽之美。
电影
《功夫熊猫》(美)导演:约翰·史蒂芬森
以中国电影人的智商,目前恐怕还想不到让熊猫来担当一部功夫片的主演。这是中国人很少逆向思维的缘故。而一旦用了熊猫,则妙趣横生的情节和细节接踵而至。美国人的聪明于此可见一斑。在我看来,中国人可以向这部影片学习的地方很多。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固然不是可以学来的,但通过这部影片反省我们自己,还是必要的。
《立春》编剧:李樯
西哲有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前半句是指理想而言,是我们希望如此;但事情还有另一面,就是这句话的后半段,道出了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摆脱的悲剧性宿命。王彩玲和她的朋友们的命运,就是这种悲剧性的形象体现。但是,顾长卫又很厚道,他不忍看到王彩玲在绝望中煎熬,尾声中,她站在歌剧院的舞台上,尽情地唱出自己的心声,春天就要来了,这是她的美好的梦,也是顾长卫的梦,我们有了这样的梦,也就有了在绝望中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力量。
图书
《陈寅恪与傅斯年》作者:岳南
读此书,有一种心寒齿冷的感觉。这或者正是中华学术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在20世纪所遭遇的多舛之命运的一个缩影。有人说,这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同时,这也是一部在艰难困苦之中,作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的知识分子,为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虽九死而终不悔的奋斗史。读这本书,我们会想起很多事,发生在昨天、今天,或者明天的事,这些事以及事中的人总是让我们叹惋和怅然。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雷颐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近代历史的研究成果。读此书,读者对其人其事,对衰世忠臣在大变动时代依然竭力挣扎,力图维持一个在风雨飘摇中急剧朽烂的政权的无奈心境与悲凉命运,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有了更加深刻、详实和生动的了解。
《玄武》作者:凸凹
我觉得,《玄武》对于京郊农村的历史书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意义就在于,作者借助其所受到的现代教育,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视野,将破碎的乡土记忆重新历史化了,他把属于整个人类的永恒记忆和想象的诗性,带到新的乡村叙事之中,完成了一个作家对于乡土记忆的历史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