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忘录》:日常生活的魅力
(2008-11-01 01:35:50)
标签:
文化 |
《备忘录》:日常生活的魅力
解玺璋
一个叫苏珊的女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突然“闯”进了让·雅克的家。面对这位不速之客,让·雅克显得很不耐烦。我们不能确定他是否认识她,甚至让·雅克自己也无法确定是否认识她。但是,她却决定在这里住下来。
这个女人的身份所以不能被确定,主要源于让·雅克的那本“备忘录”。在这本“备忘录”中,记载着让·雅克睡过的134个女人的名录。但剧作者故意模糊了这一点,他只是让我们感觉,苏珊或者是这134个女人中的一个。所谓备忘,并不能确保不忘。
《备忘录》作于1968年,作者是法国剧作家让·克劳德·卡里埃尔。该剧只有一男一女两个角色,故事就发生在男主人公让·雅克的家里。也许苏珊会成为他的第135个或者第136个女友,他们互相试探,互表爱意,让·雅克甚至已经准备好放弃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和苏珊结婚。但这时苏珊却拒绝了让·雅克的好意,她对婚姻表现出一种恐惧感,当它来临的时候,她选择了逃离。
卡里埃尔的这个作品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六七十年代流行于法国的“日常戏剧”。这是“一种新的处理现实的方法”。剧中所表现的,均为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就结构而言,则比较轻巧,人物不多,篇幅不长,事情不大,但真实而自然,“并非普通人生活或社会生活之外的东西,而是其生活的一个根本组成部分,与水、面包、火和房子同等重要”。《备忘录》突出体现了这个特点,我们所看到的,正是极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似乎是很随意地呈现于舞台上,这甚至会给观众一种错觉,以为导演在这里是毫无作为的。其实不然。因为剧作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他并不刻意寻求事物和现象的意义,也不为生活预设框框,这对导演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从艺术表现方面来说,表现“有”似乎要容易一些,表现“无”就难得多。过士行在这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其实是用了力的,只是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并不留下导演的痕迹,这是很高的境界。
不过,不刻意寻求事物和现象的意义,不等于事物和现象没有意义。“日常戏剧”的代表人物维纳威尔说过:“根植于日常之中的戏剧首先是一种在最无意义的事物中去发现极其有意义的东西的能力,一种将随便什么、随处出现的东西提升到最为重要位置上的能力。”也就是说,日常题材必须经过剧作家的选择和加工而有所升华。但这种选择和加工不是要把意义强加在人物和事件身上,而要体现在人物关系中,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境里。意义就是从这种“最混沌、最模糊、最不起眼、最中性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这给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来,表演是要准确的,准确是演员与观众进行交流的基础和前提。而在这个戏里,更多的却是中间状态,演员的表演要摸棱两可,似是而非,要更多地表现为多义和歧义。扮演苏珊的郑铮和扮演让·雅克的赵立新,都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如果说郑铮还表现得有一些紧张和刻意的话,那么赵立新则显得轻松自如和游刃有余。作为观众,我们的感受是直接的,整体性的,却也是无迹可求,无以言表的。它把一种感动、感慨、感怀留在我们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