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之火与爱情之树
——看话剧《榆树下的欲望》
解玺璋
树下通常是发生爱情的地方,当然不一定是榆树。但是,在奥尼尔的笔下,这两棵榆树下也不像是谈情说爱的地方。他这样描述凯勃特农舍外的两棵榆树:“那弯曲伸展的树枝覆盖着屋顶,既像在护卫它,又像在压抑它。这两棵树的外表,使人感到一种不祥的、充满妒意和企图征服一切的母性心理。……它们层层叠叠地笼罩着屋子,将它压得透不过气来,就像两个精疲力竭的女人,将她们松垂的乳房、双手和头发都耷拉在屋顶上。遇到下雨的日子,她们的眼泪便单调地噗噗往下掉,顺着瓦片流失。”舞台逼真地、以浮雕的方式,将这两棵树的形象呈现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艺术的美感。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的早期创作,剧中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美国新英格兰一个农场里。76岁的农场主凯勃特娶了第三任妻子,年轻貌美的爱碧。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两个儿子厌倦了农场的生活,特别是继承父亲财产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遂决定离家出走,到加利福尼亚去淘金。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儿子伊本却不想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他甚至认为,这个农场本来就属于他的母亲,也就是属于他的。他认为,爱碧的到来,威胁到了自己的继承权,因此,对爱碧怀有一种发自本能的仇恨。但就爱碧来说,肯嫁给一个比自己大30多岁的老头子,其目的也是奔农场来的。你看她,一到农场,就俨然以主人自居了,甚至宣称一切都属于她所有,显露出人的贪婪的本性。于是我们看到,人的欲望之火在榆树下燃烧起来了,人类的真实情感、人的本性被压抑、被扭曲了,金钱、遗产成了人们眼中的一切,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将这些财产攫为己有。
如果人类只剩下这样一种欲望,一种对金钱、物质的贪欲,那也真够令人绝望的。奥尼尔可以写悲剧,但是他并不悲观,他还注意到了发生在榆树下的爱情,也就是人的爱欲的表达。因为还有爱,人类也就还有希望在。爱情发生在伊本和他的继母爱碧之间。这是一场被现实异化的爱情,也是一种孽债似的爱情。爱碧引诱伊本,最初不过想占有伊本,生个孩子,使继承权不致落空。但人算不如天算,她在这个过程中,却真的爱上了伊本。孩子出生后,伊本对爱碧的真实意图产生了疑问,怀疑她并不真爱自己。爱碧为了表白自己,竟忍痛杀死了亲生的儿子。在这里,爱情可比贪欲脆弱多了!值得注意的,倒是爱碧这个人物前后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耐人寻味的。以获得爱情为界,此前,她更多地表现为贪婪、狡诈、邪恶、虚伪;此后,她却变得真诚、热烈、大胆,甚至善良。这是爱的力量吗?
北京人艺在这个时候选择排演这出戏,虽然导演任鸣一再表示,是要完成多年来的一个宿愿,但我仍然觉得,这里面还有一种现实的考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恢复对人类的信心?这是奥尼尔曾经考虑的问题,也是今日中国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很显然,在伊本和爱碧身上,承载了人们的思考和希望。他们的内心世界正是由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所构成的,一边是贪欲,一边是爱欲,这两种力量在舞台上,也在我们心中反复较量,战火硝烟,煞是好看。最后,伊本和爱碧是跟着警察走了,但他们不是走向毁灭,而是走向新生。因为,爱情是最后是胜利者,而贪欲把自己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