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绝唱丢失在云水之间
解玺璋
《云水谣》是一个有些夸张的爱情奇观,也是尹力和刘恒关于爱情的一种想象。所有向这个故事求证其真实性的努力,在我看来都是徒劳的。如果有谁以为这种不真实感只是时间差造成的,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使它“显得”不真实了,那么,我只能说,这是比较幼稚的一种看法。事实上,即使还原到那个时代,这个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是被人们想象出来的。千万别说,“哎,你看,那个时候人们爱得多纯粹呀,哪像现在……”,请记住一点:那个时代也不是爱情的伊甸园。
不过,这种想象中的爱情并非没有现实性。只是,它的现实性不存在于故事中,而在于故事与现实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在于故事叙述者面对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焦虑。这种焦虑使得故事叙述者最终站在一个精神的制高点上,也赋予这个故事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云水谣》没有产生在发生这个故事的年代,反而产生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年代,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事实上,正是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求,造就了这样一部影片。恰如罗兰"巴特所说:“恋人没法写出自己的爱情小说。”所有伟大的爱情,都是在别人的叙述中完成的。故事的叙述者也只是按照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讲述这个故事罢了。在影片中,这个叙述者就是王碧云的侄女王晓芮。她不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人物,而只是影片之外的叙述者——尹力和刘恒内置于影片中的一个视角。跟随着她的脚步,我们看到,一个旷世之爱,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的爱情故事,从迷乱的历史记忆中被发掘出来,甚至连青藏高原惊天动地的雪崩也不再能够遮掩。
但是,王晓芮的价值又不仅仅体现在“发现”了一个爱情的绝唱,她还使得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凸显出来。虽然我并不认为那个时代的爱情一定就比这个时代的爱情更伟大,事实亦如此,这个时代同样可以找到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但是,王晓芮所到之处,我们确实看到了这个时代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物质化特征。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拉萨,王晓芮都置身于喧闹嘈杂、灯红酒绿的影像中,它跟王晓芮正在寻访的故事是那样地格格不入。这种内在的冲突在我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当我们将陈秋水与王碧云的承诺和守望放在当今十分脆弱或不确定的两性情感关系背景上、将王金娣义无返顾地追求爱情与那些准备为百万年薪和香车豪宅而献身的女性相比较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那个时代爱情的纯粹与诚实表示崇敬,而对这个时代近乎病态的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感到痛惜。
故事的叙述者一定还有更大的抱负。影片开始的时候,王晓芮曾向王碧云提出过一个问题:人世间,把相爱的人隔开的究竟是什么?影片中,王碧云始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回答不等于没有答案,而答案就隐含在影片的叙事之中。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爱情悲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祖国大陆与台湾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长期对立,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才产生了这样的爱情悲剧。那只在影片结束时奋力飞越台湾海峡的苍鹰,则把这种男女情爱直接升华到民族国家的高度,从而完成了呼唤台湾重回祖国怀抱的重大政治主题。故事的叙述者一直希望这两个主题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既实现现实政治的宏大叙事,又为现代青年男女找到生活的答案。但由于这种政治和道德的主题过于生硬和直露,事实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终生守望与舍身忘死的爱情追求。我想,如果叙述者能把心思都用于这个故事本身,也许真能创造一个爱情的千古绝唱,很多年后,也算给中华民族留下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在,令人遗憾的是,还差那么一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