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解玺璋
解玺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513
  • 关注人气:6,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剧是朗诵的吗?

(2006-11-02 00:49:58)
话剧是朗诵的吗?
——看《我们走在大路上》有感
解玺璋

    怀着极大的兴趣看了话剧《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个戏让我有一种期待,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讲述“近三十年的社会心理史”的,毕竟,我们曾一起走过,今后也还将一起走下去。不过,看过之后,感觉不是很好。尽管我在走进剧场之前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我还是觉得,编导的这样一种表达让人很难接受。我不认为这是一部话剧,充其量它只是一场集体诗歌朗诵表演秀。观看这场表演,我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的某个情境之中,甚至忘了舞台上演得是什么。这样类比也许非常不合适,也没有什么道理,但我真是觉得,其中有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是什么我说不清,也许是我多虑。
 
    作品的内容十分庞杂,作者下了很大功夫。从多媒体所提供的影像元素来看,作者的视野不限于三十年,而是放大到一百六十年,成为三十年的背景。对这样一部“大作”,简单随意地谈一点感想是不严肃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其中牵扯到如何对刚刚过去的三十年作出历史的评价,或如何构建这三十年的历史叙述?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戏本身就是作者所完成的历史叙述之一种。这样的历史叙述究竟如何?其中公案种种,且不去管它,我只想就演出形式本身,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媒体称这部作品为“话剧”;在节目单上,它被称为“多媒体网络剧”,至少也还承认它是“剧”。但实际上,我们在演出过程中却看不到应有的戏剧元素和戏剧性,即人们对戏剧的一般性的认知和期待,比如动作、冲突、情境、悬念、场面等等,有的只是身份模糊的偶型人,以独白或自言自语的方式,背诵那些漂亮的、意味深长的排比句。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对话剧的可能性的一种探索,一种实验,谁也不能规定话剧必须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最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舞台上有这样的话剧上演,《我们走在大路上》只是表现得比较极端而已。而且,在一些演出现场我们看到,观众的反应有时还是十分热烈的,或者他们并不排斥这样的话剧。尽管如此,我还是担心,戏剧的审美传统也许就在这种观众与创作者的相互激励中,被悄悄地谋杀了!
 
    我不认为话剧拥有惟一的、不可改变的样式。任何一种探索和实验都可能提供话剧成长的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目前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与社会的需求都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因此,话剧的变革和创新也就成了谁都阻挡不了的潮流。但是,这种变革和创新应该是对话剧审美传统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抛弃。而且,万变不离其宗,离开话剧的这个“宗”,它也就不成其为话剧了。事实上,我不认为目前这种“诗歌朗诵式”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和实验,还由于这种方式本身缺乏表现力,更类似于直白的、结论式的、政论体的表达。作者在将这部作品呈现于舞台上的时候,特别借助了影像对人的视觉的影响,给予观众更多的信息,也拓展了作品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整体上,却仍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话剧固然应该诉诸人的理性,启发人的思考,但它更应该诉诸人的感性,用艺术的形象来感染观众,感动观众。即使是思考,也应该是从观众内心中生长出来的一种要求,而不是耳提面命的言说。那样倒往往会适得其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台湾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