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红学史的声音
解玺璋
在《红楼梦》的阅读史上,考据派和索隐派的势力一直很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趣味,激发读者的好奇,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现在更有了电视这种新媒体的推波助澜,竟为红学制造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大众狂欢,也是一定条件下雅俗可以换位的例证。
相对应的,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研究,考察它的文学、美学、艺术价值的声音就显得比较微弱,甚至可能被大众的喧嚣所淹没。王国维名气很大,他的《红楼梦评论》一出再出,但是,他究竟说了些什么?知道的人很少,也很少有人关心。倒是“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胡适语),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李辰冬没有王国维的名气大,他的书,《红楼梦研究》,1942年出版,被称为“破天荒的创举”,当年曾6次重印,以后却一直没有再版过,至少被埋没了六十余年,知道此书的人不多,读过此书的人就更少了。但他们的思想,却具有穿透历史的锐利,终究不能被长久地埋没。就像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64年后,终于以《知味红楼》为名,重新出版,就很能说明问题。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上接王国维,但又不同于王国维。王国维偏重于哲学和精神的阐发,李辰冬则偏重于文学和审美的分析;王国维在谈到《红楼梦》的时候比较简略,李辰冬则更加详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李辰冬是红学史上全面、系统、深刻地评估《红楼梦》艺术价值的第一人。他的研究曾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打破了一直以来由考据派和索隐派所统治的沉寂局面,促进了红学研究新的发展。至今还有红学专家坚持认为,像李辰冬这样,“令人信服地论证曹雪芹是世界第一流作家,《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作品的,恐怕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过”!
这样说来,《知味红楼》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这个“时”说的就是当下红学热所带来的隐忧。《红楼梦》首先是小说,它的价值主要应体现在文学和审美方面。胡适先生倒是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话,但他马上解释说:“我只是对考证发生兴趣,对《红楼梦》本身不感兴趣。”他还建议:“至于价值问题请李先生讲好了。”事实上,正是李辰冬先生的研究,揭示了《红楼梦》艺术价值的独特性,确立了《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之林的地位。他在结束自己的论述时说:“如果我们将曹雪芹置在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者,恐不会有人反对吧。”他还指出,曹雪芹是中国精神的代表,“由曹雪芹一人,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整个的灵魂”。这些论述可能比具体、细密的考证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感受《红楼梦》所体现的精神和境界。
我也喜欢读考证的文章,但这种喜欢常常只能满足自己的一些趣味。比如我们知道了秦可卿是历史上的某某人,而贾元春因何“才选凤藻宫”,也会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它和读者的精神世界无关,也很难使读者通过阅读展开自己的心灵。说句老实话,如果我们对《红楼梦》的阅读,至今还停留在这样一种把玩和游戏的层面,那么,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来说,是很不公正的,也是有失敬意的。我们所以需要文学,其真正的理由,是要完善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冲破生命个体的局限,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李辰冬《知味红楼》的价值所在。由于他的努力,一直被遮蔽的《红楼梦》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都终于浮现出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