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京的宜居与不宜居

(2006-06-07 23:08:19)
望京的宜居与不宜居
解玺璋

    在望京居住一晃儿就五六年了,亲身经历了这些年来望京的巨变与细变。记得刚来望京的时候,事事都不方便。回家稍晚一点儿,公交车就没有了。出租车也很少有愿意去望京的。因为,天黑以后,进了望京,很难转出来。那时还不像现在,有路灯的道路不是很多,经常是摸黑儿赶路,很恐怖。日常生活更觉艰难,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件是好办的。买菜要跑很远的路,超市更在数公里之外,来了客人,或朋友小聚,想找一家合适的餐馆,则费尽心机。
 
    这是几年以前的情况。那时,住在望京的朋友都抱怨这里的“居大不易”。现在当然大有改观了,但说到居的易与不易,宜与不宜,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从专业角度看,宜居与不宜居,一定有许多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我这里所谈,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点感受,算是给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一点感性的材料。望京是一座大“城”,西到四环,东到五环,南有京顺路,北有亚运村,大约将过去的大、小望京、赵家坟、南湖渠、西八间房、六公坟、花家地以及东坝河的一部分都包括在内了。常住居民迅速扩张,目前已有二三十万人,相当欧洲一座中小城市的规模。但是,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说,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
 
    现在,一些大商场陆续进了望京,像宜家、华堂之类,似乎活跃了这里的商业气氛。然而,人们的很多消费需求却不能指望在这里得到满足,还要“进城”才能实现。人们在望京找不到书店、电影院、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其他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设施,这些设施绝大部分都在望京之外。比如买书,我们要远赴西单、王府井或位于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甚至要去中关村。万圣老总刘苏里一次开玩笑说,如果望京有50个我和止庵兄这样喜欢买书的人,他可以在望京开一家分店。我们不知哪里能找到这些“同党”,刘总的分店至今也就没开。
 
    其实,买书只是生活之一端,算不得什么大事,没有也罢。但出行可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望京的道路设计体现了“内松外紧”的特点,里面很宽敞,但出口全面吃紧。这几年新开了几个路口,情况有所好转,却也带来了新的拥堵。公共交通的设置,则主要考虑了如何将这里的居民送出去和接回来,所有线路都是按照进出望京的要求设计的,完全忽视了望京“城”内的交通需求。在望京“城”内,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只能坐非法经营的“蹦蹦车”。从我所居住的小区到城铁望京西站,走路要30分钟到40分钟,但小区门口没有一辆途经那里的工交车,惟一的选择也是坐“蹦蹦车”。这些年,交通部门天天“治理”,却治而不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需求旺盛。
 
    我不是搞城市规划的,说的可能都是外行话,但窃以为,像望京这样比较集中的社区群落,一定要考虑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多元化。对动植物来说,自然的生态是宜居的,人为的生态是不宜居的,秘密就在于自然的生态总是比人为的生态更丰富、更复杂、更多样。人的设计只能接近于自然,而永远达不到自然的丰富性。但人在觉悟之后,总要向着那个目标努力。所以,宜居的社区也有如何实现其生态平衡的问题。在这里,宜居应该是多层次的,是所有居民的宜居,而不是少数人的宜居;是整体生活的宜居,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宜居。宜居的生活环境,更不是画在纸上的设计图,而是一片“原始森林”,拥有适宜所有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植被”和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幸福止于思考
后一篇:混沌之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