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场观书:一丘一壑也风流
解玺璋
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照例在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会展三天,新书万点,把展场装点得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闲来走走,希望找到属于我的那份“激情”。掏书有时很像谈恋爱,对面也许不相识,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玺璋
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照例在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会展三天,新书万点,把展场装点得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闲来走走,希望找到属于我的那份“激情”。掏书有时很像谈恋爱,对面也许不相识,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个向我招手的,是一本装帧素雅的《百世门风》(中国青年出版社)。雪白的封面上,印着乳白色“百世门风”四个字,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来。但它仍然吸引了我。一看,果然不凡。书的作者姓沈,单名一个宁字,早年留学美国,著有多部作品,在读者中影响很大。这一次,他以父系和母系两大家族的族谱为线索,追忆了沈、陶两个家族自周代开始,历经秦、汉、宋、明、清、民国直到今天数千年的历史,描绘了历代家族领袖人物的事迹及命运,对近现代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沈曾植、沈钧儒、陶希圣、褚辅成、于佑任、范长江等,都有较细致的描写。作者的写法又不同于传统的族谱,而用了西方传记体的手法,让人感到很新鲜。
接下来,一个书名吸引了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当代中国出版社)。自打唐德刚把《胡适口述自传》带到中国,口述历史便成了一种时尚,正在做或想要做的人一茬儿接一茬,很多。但并非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的学术规范和方式方法。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作者唐纳德·里奇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学会会长,有二十多年做口述历史的经验,并获得美国口述历史界最高荣誉“理查德·利奥波尔德奖”和“福里斯特·波格奖”。所以,他的书应该具有“指南”的意义,是每个有志于口述历史的人的必读书。
记述历史有多种方式,多种角度,而著名人物的书信、日记是最有价值的历史叙事文本之一。新华出版社的《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就是一本难得的书,对研究中国立法史的学者或是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李鹏的“日记系列”已经出版数种,我读过他的核电日记,对中国核电的发展进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属于历史揭密的还有一本《当年事》(文化艺术出版社),这本书是《南方周末》“解密”版所发文章的汇编,这些文章在当年发表的时候就曾引起过广泛关注,现在读来也还使人感慨系之。其中很多作品可以看作是实践口述历史的范本。
个人的自传、回忆录也是我很喜欢的品种。哈尔滨出版社推出季羡林回忆文集《此情犹思》五卷本,是个很有气魄的举动。全书近200万字,200余幅图片,分为十编,所述往事跨越将近一个世纪,著名的《清华园日记》、《留学德国》等都被收在其中,堪称一部思想性、知识性、历史性兼备的“百科全书”。同样来自北大校园的记忆,刘心化的《戏迷陶醉录》(同心出版社)则显示了另一种情趣。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15万字,不足季先生的十分之一,但他记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校园内票友们的观戏经历,及其与京剧大师同台演戏的情景,也让读者深为叹惋。外国作家的回忆录这里只能提及《世界美如斯》(中国青年出版社),传主是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他在1984年因在诗作中表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是他晚年所作,其中充满了静默式的怀想。米兰·昆德拉称他是一位“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作家——“这一位拄着拐杖倚在桌前的诗人,这一位将民族的天赋清晰流露的诗人”。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关于电影的书多如过江之鲫,我这里只能介绍其中三种,一是《上海电影百年图史》(文汇出版社),其特点是以图文形式展现了上海电影一百年来各个时期的特色和演变过程;二是《百年中国电影精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是一部包括四卷八册的鸿篇巨制,其中收录影片7000部,精选影片1000部,介绍卓有成就的电影人1000位,并配有大量图片资料。它的编者包括了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十位专家学者,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均不容置疑;其三,《禁之影——世界经典禁片档案》(中国工人出版社),这本书虽然不是专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作,但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价值,仍然引人瞩目。要全面了解电影这门艺术的发展史,这本书不能不读。
文学总是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大师名家云集,争奇斗艳,热闹非常。我却想闹中取静,介绍两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作品。其一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古代印度伟大史诗《摩訶婆罗多》的全译本(共6卷),它的出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摩訶婆罗多》全译本的国家。这部巨著的翻译出版,历时十数年,经过了几代学者、翻译家的努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巨著。它的出版,为研究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宗教、哲学、政治、军事、伦理和民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二是一部小说,作者肖仁福尚不为更多读者所知,但他的写作却显示出强劲的势头。长篇小说《意图》(同心出版社)是他2005年的最新创作。小说取材于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有些无奈,有些荒诞的经历。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卓小梅的幼儿园园长。她在故事开始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麻烦,后来,这点麻烦慢慢演变成了一环套一环的巨大圈套。她也被套其中,不能自拔。其实,这样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现在没有,将来也可能与其遭遇。这是许多人读这部小说很容易产生共鸣的社会心理基础。作者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支配着我们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潜隐规则。
前一篇:某报05-12-30头版照片
后一篇:家不属于男人,流浪是男人的宿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