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汉字
解玺璋
最近读了日本学者阿
读这本书,使我想起大约七八年前读过的另一本书《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作者也是外国人,但她起了一个很好听的中国名字:林西莉。记得作者讲过,她对汉字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本书就是她对汉字来龙去脉的一种探求。她发现,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和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讲述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和植物。她赋予这些汉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
说起来令人汗颜。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手段。自从一个名叫仓颉的人发明了它的书写方式,数千年来,我们一直受到它的眷顾。离开汉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我们对于汉字却已经麻木不仁,没有好奇心了。正如林西莉看到的,“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就很少看到中国学者这样来研究汉字历史的,也很少有人从文化发展前景的角度考虑汉字的未来。一个日本学者可以说:“如何对待汉字,是关系到日本人文化活动根基的大问题”,“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中国的学者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看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汉字文化读物,大致还在传统的训诂学和音韵学的范围之内,很少有超越前人研究成果的东西。
从现实利益出发,人们对外语的热情已经大大超过了汉语。有人就把外语四六级考试比喻为中国历史上的科考,过去是学而优则仕,现在是考而优则有工作,有待遇,提干、升级都少不了它,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至于汉语水平如何?已经没有人关心了。这是近年来国民汉语水平严重滑坡的原因之一。 前几天参加一个活动,推广楹联写作,参与者不是很多,而且多是中老年人。接下来是“疯狂英语”的推广会,参与者绝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对此我是很有点感慨的。我并不认为“楹联”一定比“疯狂英语”更重要,说到底,楹联也只是汉语的一种语言游戏。但人们的态度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现在大概不会有人相信“汉字不消失,中国必定灭亡”这样的预言了,但是,汉字生存环境之不佳,却足以令人担忧。
《图说汉字的历史》,(日)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