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动了我的汉字

(2005-12-27 14:39:34)

谁动了我的汉字

解玺璋

最近读了日本学者阿   哲次的《图说汉字的历史》。这本书偏重于介绍汉字书写方式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直写到造纸、印刷术的进步,以及近代以来的文字改革,拼音化、简化字的得失,归结于对汉字未来的思考。他最后得出结论:“汉字史,简洁地说,就是随着时代不断演进的汉字简化史、书写行为的省力化以及伴随着这些进步而使汉字的使用阶层及其使用人口不断扩大的历史。”

 

读这本书,使我想起大约七八年前读过的另一本书《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作者也是外国人,但她起了一个很好听的中国名字:林西莉。记得作者讲过,她对汉字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本书就是她对汉字来龙去脉的一种探求。她发现,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和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讲述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和植物。她赋予这些汉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

 

说起来令人汗颜。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手段。自从一个名叫仓颉的人发明了它的书写方式,数千年来,我们一直受到它的眷顾。离开汉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我们对于汉字却已经麻木不仁,没有好奇心了。正如林西莉看到的,“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就很少看到中国学者这样来研究汉字历史的,也很少有人从文化发展前景的角度考虑汉字的未来。一个日本学者可以说:“如何对待汉字,是关系到日本人文化活动根基的大问题”,“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中国的学者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看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汉字文化读物,大致还在传统的训诂学和音韵学的范围之内,很少有超越前人研究成果的东西。

 

从现实利益出发,人们对外语的热情已经大大超过了汉语。有人就把外语四六级考试比喻为中国历史上的科考,过去是学而优则仕,现在是考而优则有工作,有待遇,提干、升级都少不了它,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至于汉语水平如何?已经没有人关心了。这是近年来国民汉语水平严重滑坡的原因之一。 前几天参加一个活动,推广楹联写作,参与者不是很多,而且多是中老年人。接下来是“疯狂英语”的推广会,参与者绝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对此我是很有点感慨的。我并不认为“楹联”一定比“疯狂英语”更重要,说到底,楹联也只是汉语的一种语言游戏。但人们的态度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现在大概不会有人相信“汉字不消失,中国必定灭亡”这样的预言了,但是,汉字生存环境之不佳,却足以令人担忧。

 

《图说汉字的历史》,(日)阿  哲次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7月第一版,定价:48元;《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瑞典)林西莉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11月第一版,定价:36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