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汝昌事件解读

(2006-09-02 21:08:43)

读报:年近九旬的周汝昌先生病了。

根据作家刘心武的说法,起因是周先生的书稿新版《红楼梦》遭遇了无良出版商:由于该书原出版社力量薄弱,周汝昌希望有另谋他社出版的可能,然而,原出版社声称,周若改找其他出版社就是侵权。

这一事件,双方目前还在打笔墨官司,是非曲直,旁观者一时雌雄莫辨。从逻辑上分析,至少有三个话题是相互纠缠的:

其一,周汝昌是否有权另谋在他社出版自己的著作?查询可知,2002年9月15日施行的新的著作权法,其修订目的之一在于保护著作权人享受到更多的权益。因此,关于这个问题无需多说,一切均可由法律解决。如果按照合同法和著作权法,周先生无法打赢官司,那只好算了。为周先生代言的刘心武先生或许预感官司难赢,所以才主动打电话给媒体,意在求助于舆论。

其二,周汝昌为什么希望在换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著作?书中暗表,原出版社“宣传发行力量薄弱,世人鲜知红学大师已集毕生心血编著成这样一部奇书”,因此刘心武先生出来打抱不平,希望保卫文化,这个说法当然未可厚非;不过,还有绕不过去的一个可能:毕竟,换了出版社大量发行后,作者可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这一点,刘心武自然不会说。顺便提一下,我对此感到好奇:他为什么没有说?

其三,原出版社为什么拒绝作者换出版社?最表面的原因是:之前有出版合同。不过刘心武解析说:因为他本人提出愿亲自为周先生的新版《红楼梦》写作一部释评类的作品,与该书一并发行;而原出版社听说刘心武将加入到这项出版工程中,又耳闻《揭秘红楼》销量很不错,便认为新版《红楼梦》将要大红大紫,所以死活不答应周先生的请求——除非(注意:这里才是要点)第三方出版社愿意与他们签订一款大笔让利的合同。

现在,我们把三个线索联系起来看,是哪一个因素在贯穿所有问题?看上去,答案似乎很形而下地呈现出来了:利益。著作权人由于预期的收益,希望换出版社;原出版社由于预期的利益,反对换出版社;刘心武先生由于已经成为著作人的合作者,“手头资料早已备齐,但出版计划眼看要搁浅”,预期的收益不免也要受阻,因此求助于舆论。

然而,这是一个涉及文化名人的文化事件,因此其关键词“利益”不能只诠释为“经济利益”,而整个事件的本质也不会这么简单和表面化:

新版《红楼梦》耗费了周汝昌家族两代人50年心血,整部书稿系根据十多种《红楼梦》古本整理完成,因此文化价值巨大,如果不能由出版社大量发行,势必影响了人类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双耳失聪、两眼近乎失明而坚持治学的周先生站在了道德伦理的高处,而代言人刘心武先生的侠义与公益之心也不容置疑;对于他们的立场,读者、大众、媒体自然也会响者云集。

但,一个蹊跷的问题是:如此优秀文化著作,原出版社当年怎么只印发了区区数册而且还卖不掉?而现在换了出版社就会大量发行,就会引发巨大的利益预期呢?

答曰:“到了去年,红学已经大热。”刘心武如是说。

你可以因此得到以下解析:红学没有大热时,“优秀文化著作”就没有市场;红学大热时,“优秀文化著作”就有市场。从此案的证言、以及时间线索上继续推理:这个红学的大热,恐怕以此案中的刘心武先生因为“百家讲坛”而大红大紫最具有象征和阐释意义。

简言之,身为红学大家、当代硕儒的周汝昌及其两代人50年心血之作,是不能推动红学的大热的,而身为电视红学家的作家刘心武先生则可以。周汝昌的新版《红楼梦》是不能撬动市场的,而经过刘心武的释评后就可以。在这个生态链条中,周汝昌、媒介、刘心武、观众和读者、出版社、市场、社会,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下之中国,学术与时尚相比是如此弱势,而文化在资本面前又是如此哀怜。时代的舞台上,这些角色所演出的这一幕幕反讽之剧,我们曾多次目睹,或许我们还将继续见证。

周汝昌先生病了。他的病是我们这个时代之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