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难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一般都是好坏掺半。我从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她总是认为无论什么事情,有好的一半,就一定有坏的一半。所以遇到人生的顺境,不要得意忘形,应该居安思危,时刻想着还有另一半坏的境遇,她甚至天真的认为,如果能在好日子里防微杜渐,就有可能防止坏运气的来临。按照她的想法,做人也是一样,一定要“中庸”,不要争最好,否则“出头的椽子先烂”,也不要落到最差,否则“黄鼠狼专撵病鸭子”。
我觉得吧,我外婆的教育特别适合一个处在“逆境”的人,因为吃得苦越多,就越会相信后面有同等规模的福等着,使人对将来总是充满信心。但是,这种教育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一句话叫“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什么叫“偏执狂”,我理解就是“只有一半”,或者是特别好的一半,或者是特别糟糕的一半,也就是说“要么一切要么全无”,拒绝中间状态。算是叶公好龙吧,我特别欣赏那些只有“一半”的人,他们彻底而且纯粹。比如说梵高、贝多芬、尼采……要让弗罗伊德分析,全有病,至少是人格缺陷。
前两天逛书店,发现很多“天才教育”的书,一个妈妈跟我说她挺为这事儿犯难的,她觉得:“人的一生就像走钢丝,普通人通过练习,完全可以踏踏实实地走过去,本事好一点的,可以像杂技演员一样,翻几个跟头做几个赢得掌声的动作,本事烂一点的,即使摔下来,只要钢丝不是架得太高,还有机会爬上去。但是天才不一样,他们的钢丝架在崇山峻岭之间,而且这些钢丝并不是完整的从头至尾架设的,而是像跳板一样,中间总有一段需要他们从这一半跳到另一半,没跳过去的,就会摔死或者摔残;只有很少的人能够跳过去,但是这些天才的幸存者,并不就此罢休,他们一定会挑战新的难度,直到生命终结。”这位年轻的母亲跟我说:“我该冒险把我的孩子教育成一个天才?还是让他拥有平常人的幸福和普通意义上的美好生活?”
我跟她说,有句俗话叫“艺高人胆大”,人胆大了以后就容易挑战自己的“艺高”,比如说阿迪斯,在普通的剧场走钢丝已经没有意思了,非得在万丈深渊走几个来回不可。于是那位年轻的妈妈叹了一口气,她说:如果我的孩子能有绝世的工夫,但是又只满足于在舞台上挂着保险丝表演几个有难度的动作,那应该算是两全其美了。
我跟她说:你太贪心了。“两全”“双赢”在商业投资上尚且很难实现,何况把它当作一种人生的目标?
当时我们正在吃红烧肉,她把每块红烧肉瘦的那一半都咬下来,然后说:“截取每种生活中好的那一半,就像我现在做的这样,怎么不可能?就看你的方法对不对。”
好吧,我要看看她怎么把一块五花肉做成一盘红烧肉,而且全是瘦的那一半!我想着她那一身肥膘的胖儿子,替她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