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我友新书《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

(2006-07-17 21:09:05)
推荐:我友新书《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
 
我友讴歌,学了八年医,最近出了本书叫《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说的是一个没医学背景的普通人,在面对眼前这个医疗环境时,如何和医生对话,如何去做个聪明的病人,并努力赢得最多的照顾。在我眼里,虽然讴歌最终没当医生,但身上仍有着“手术刀气质”。也因为她离开了医生这一行,所以她给我们展示的角度显得开阔,有人情味。
这本书,不同于以前八股的求医问药之书,写得生动有趣,也发人深省。就象书名说的,抖了一些求医的隐情,也给了一些看病的智慧。值得推荐!下面是她书的自序。
感兴趣的,可以去各大书店、当当网卓越网买。
 
 
《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自序
BY 讴歌
 
    以下这样的经历,你我可能都有过:
一个人忍着身体的疼痛和不适,手里攥着病历本,不得不去一个看起来头疼眼花的“冷漠、官僚”系统——医院。在医院的导诊台后面,那个表情淡漠的人可能眼皮也不抬,告诉他去哪里挂号。于是,他钻在拥挤的排号队伍里挂号,而一般来说除非起大早,那些教授、专家的号基本没戏。他在门诊简陋的椅子上坐了几个小时,好不容易见上了医生。医生却只能给他五分钟,顶多七八分钟。他满肚子想说的一堆关于病情的话,但还没全说完。他想问的问题,医生三下五除二作答,然后,医生大声对门外叫道:“下一个!”。他满腹狐疑,一肚子疙疙瘩瘩地出了门。手里拿的是龙飞凤舞字迹的病历、几张处方单、几张检查单。那些药名他不懂,那些检查他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好了,现在,他去交费。划完价后一看,费用令他大吃一惊!他赶紧想起一个叫做医疗保险的东西,幸好,他还有保险,能报80%。但这些阻挡不了他回到家,一通牢骚和愤懑……
看上去,象一场为赢得健康而跋涉的畏途。现在,是我们自己去做点什么,以改变这样的烦恼境地的时候了。只是,《医事》并不是想和大家一起抱怨,而是想提供一些理性、开阔的角度,看看我们自己如何找到相对更好的解决之道。“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如果把罗素的这句话用在医疗世界,在一堆抱怨和高调情绪之中,总需也存在一些沉静、客观的声音,它们的存在,至少能帮助我们拨开云雾,接近真相。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还希望这些理性声音,最后能对自己有些帮助。这就是《医事》这本书努力的目标,希望也是它存在的理由。

我要感谢生活给了自己一个比较特别的身份:十五年前,我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接受了八年的医学训练。毕业之后,没有做医生,而是从事了和制药相关的工作。这十几年间,我目睹了那些医生老师们、医生同学们的生活,也频繁地接触着其他医院的医生。除此之外,我还经常接到朋友、熟人打来的电话,咨询和疾病相关的问题,时不时他们会请我帮助搞个紧俏的挂号,找位名教授看病……当然,这还不是全部。在近几年,我还陆续目睹了身边几件和看病有关的生活事件,它们无一不充满了冲突和戏剧性。与此同时,大众媒体和舆论也越来越多地谈论和医相关的事,大体给人的感觉是:去看病的人不开心,看病的医生也不开心。
所有这些角度叠加在一起,促使我开始去思考一些和“医”有关的问题。这些思考,最后集聚起来,就是你现在读到的《医事》。这本书从独特的角度,首先分析了几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一是,为何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也在一步步发生着演变。二是,作为去看病的人,如何在面对眼前的医疗状况,自己争取主动,争取得到最好的照顾。三是,看病的医生,他们的职业生活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痛,了解了这些,医生这个职业才能重获尊重,也才会有更有优秀的人才愿意投身其中,最终得益的还是病人。四是,我们如何客观地去认识自己身处的和“医”有关的大环境。
不过,一个人身在疾病王国所面对的,不单是医疗环境,还有作为人而非动物,那些来自他心底的声音。如何面对这些声音,是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战争,这时医生和医疗可能都无法给你帮助。在这种极端处境中,我们被生活忽地抛向了坚硬冰冷的本质,只剩下一个人赤裸裸,面对眼前环境和心底的暗流。这时,他比往常更需要自尊和自由。而思考,几乎是通向自尊和自由的唯一路途,只有它能带我们进入平静、坦然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医事》在后面两章中谈到的两个问题:作为人本身,有着并不完美的身体和自私的基因;对于生命过程中穿插的疾病,有些人是怎么用自己最舒服、最安然的方式去面对它们。

我的母校,曾是二十世纪初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医学院。它在中国最初的起源,曾和医学传教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医学传教士”面对的病人包括了身体和灵魂,和今日的“医生”,并非同义词。
上学时,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这么一段历史:学校的第一任公共卫生教授兰安生(John B. Grant),率先赋予了冰冷的“白大褂”以温情,他的解决之道是在北京城内成立了“社会服务部”,提倡医生们、护士们走出医院,走进胡同,拉近和市民的关系。兰安生教授还邀请过“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到协和医院讲课。在演讲中,有这么一句话:你们需要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和一颗传教士的心灵。当时还是学生的陈志潜也在听众席中,甚受触动。日后,他脱下“白大褂”换上“灰长衫”,博士下乡,来到中国农村。这位“中国公共卫生之父”,自己当医生,妻子当护士,面对眼前一片农村,志在赋予医学以更多的温情,找到更广层面的解决之道。
《医事》也是希望能在某种解决之道上给你一点启发。在读过这本书后,你也许能发现:面对一个缺点多多但终归前进的医疗世界,书中提倡的是拨开云雾、直抵目标的现实思考——拿出全部的智慧,更聪明、有效地使用这个体系,赢得最大的关怀和照顾,更从容、更有尊严地去面对病痛,帮助自己为健康打算。
这种解决之道虽然不是完美,但至少比眼前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