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的国货,但是一定要请一张洋脸做广告,不是为了把货卖给洋人,是因为不这样,咱同胞不买帐!明明是一个地方企业,但是一定要想办法弄一个古怪的洋名,否则买东西的人坐根儿上认为你的东西土,发音就不提气。我一个朋友刚买了房子,问怎么样,回答:“什么怎么样?!在我们楼的电梯里,都听不见说中国话的!”这就是VERY GOOD的意思,老外都看重的地方还有什么话说?
总而言之,一样东西一经外国人拍了肩膀,那就没问题了。我觉得这样也好,毕竟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艰苦朴素惯了,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对于我妈妈那一代人来讲,“品质”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心灵美丽道德高尚的,她怎么可能想象得出来,现在“品质”呀“高尚”呀这些词已经用来表示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级别”——“你要是选择了一个黄金地段的高尚楼盘,那就说明你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特别高”;我母亲有的时候看时尚杂志,经常会把这些话当作“病句”划出来,我就跟她说,现在人都这么说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祖国汉语本来就有这个意思,谁告诉你“品质”只能形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纯粹?偶尔形容一下物质基础怎么就是“病句”?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在媒体工作的缘故,所以我特别深地理会到什么叫“唯洋人马首是瞻”。比如说我知道一个企业家,他是做家具的,开始家具卖得很火,但是很快就不行了,后来他弄清楚原委,立刻到美国大街上找了一个刚毕业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聘请来做家具设计,然后请来媒体的朋友帮忙,把那张美国年轻人的脸照成一张艺术照片广为宣传,从此他的家具就成为“北美名师设计”。价格翻番地上去,高得他自己都觉得离谱,连一年前的库存都卖掉了!
再比如说我一个大学同学,给人家做商业策划,就是那种人家有一个产品,由他来做推广的工作。他发现一点,几乎是屡试不爽——“不管是什么产品,只要让同胞知道外国人在用,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实在有些东西,中国人在使用上接受起来有困难,就说那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比如说“避孕套”,他甚至能找出例子告诉你某个牌子的避孕套连美国总统都用过,“感觉好极了”,至于人家是否真的使用过,相信你也没有机会找到总统加以证实。
据说,他近期最成功的一项策划是帮助一个昔日的同学出书,这个同学是写散文的,就是那种看见一棵树感慨半天的文字,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肯出版,因为没有市场。后来,他跟这个同学说,你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赚钱,另一个选择是赔钱,你喜欢哪一种?这个同学说当然是赚钱了。他于是告诉自己的校友,赔钱就是按照现在的方式自费出版,印刷个两三千册;赚钱就是按照他说的方式,首先给自己起一个带洋味的笔名比如安丽宝贝,然后把书中所有的中国地名植物名河流名全部改为美国的,最起码要改成泰国或越南的。理由很简单,进口蛇果比烟台苹果值钱多了。所以,“院子里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应该改成“一棵是法国梧桐,另一棵还是法国梧桐”。凡事看结果,结果好,一切都好,最后的结果是这本书赢利了。这叫什么?用我那亲爱的同学的话说,叫“星条旗照我去赚钱”,他预备花几个月时间到美国转一圈,在白宫跟前哈佛门口照几张照片回来,顺手在美国注册一个公司,据说100美元分分钟搞定,然后就以“成功人士”的身份荣归故里,跟人家说起来也是在美国有公司的。这样在国内弄一个项目呀,搞一个合资呀也容易,中国人民有大把的机会和大把的钞票准备送给他这样的成功人士,电视台的记者甚至连摄象机都架好了,就等着他说出:“兄弟在美国的时候……”,然后掌声雷动。
常常听人家说中国人没有创造精神,这是非常可怕的。我觉得没有创造精神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咱不会创造还不会模仿吗?我觉得真正可怕的是没有怀疑精神,尤其在商业社会,到处是成功的策划,完美的营销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您连一点怀疑精神都没有,不是等着吃亏上当吗?顺便告诉你,我刚收到一份传真,是一个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发布的消息,他们的研究表明:“吃巧克力不但不会发胖而且能够减肥。”你相信吗?在你决定相信还是不相信以前,最好先弄清楚一件事情,就是他们这个研究机构为什么要做这么一项研究,他们的研究经费是从哪里来的。知道这一点以后,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