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母校北师大
一个北大毕业生,即使是初次见面,他也会让你知道他毕业于北大;但一个师大毕业生,即使你们在一起很多年,如果不是特意问到,你永远不会知道他毕业于哪里。
毕业于北师大,就像生在一个有教养但并不富贵的人家,既没有与生俱来的显赫,也没有皇亲国戚的背景——所以,你除非真做出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否则有什么必要让人家知道你的母校呢?你和那些生在大富大贵人家的孩子不同,他们即使眼高手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出来,但是他们一样可以骄傲——但师大人无此便利,即使他只是因为家境贫寒而放弃了报考更昂贵的学校,即使师大也是一所同样有着优秀传统和出色教育的学校,即使师大也培育过无数栋梁之才,但是对于一个单独的师大人来说,他只要自己知道这一点就够了,他不会像宣传队、播种机、宣言书那样,四处散布这一切。
北师大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从17岁到24岁,我是在师大度过的,先是本科,然后是研究生,整整读了七年——我对母校的感情非常复杂,毕竟那是我生命中最青春的岁月,但是,她给了我什么——一张文凭两个学位和几次没有结果的恋爱。
对于任何一个有虚荣心的年轻人来说,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你如何让别人在千万张不同的脸中记住你的脸?你如何让别人在千万份不同的求职简历中挑出你的那一份?我曾为此深感苦恼,因为我刚一毕业就到了一个有相当重精英气的地方工作,经常有人问我是从哪个学校毕业的,他们甚至感到惊讶——你是师大的?那你怎么能来这儿上班?
记得有一次吃饭,一个同事对我说:“我们单位以前只招最优秀的人才,现在真是没落啊,连师大毕业的也要。”
我反问:“你怎么知道我不是最优秀的呢?”
“你当然不是,否则,你为什么不考北大?”
每个人都知道他毕业于北大,在他眼里,中国只有一所大学。我能对他说什么?说我们师大一样有优秀的人才,就像你们北大也有很糟糕的学生;或者说我们师大的传统不比你们北大差;再或者辩解,我们师大录取的学生很多考分都过了北大分数线,只是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上有补助的大学?说这些有意思吗?!在一个精英的逻辑里——你是最优秀的,你就该上北大;你没有上北大,你就不是最优秀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所以,那天我什么都没有说,我一直在听他说——他说在北大逃课没有人管,真可笑,难道大学不都是这样吗?他还说在北大有无数学生社团,我心说难道你没有看过师大《北国剧社》的演出?他又说北大学生无比自由想做什么随便都可以,我差点笑出来,哪个大学不是这样的?但是,当他说到未名湖和博雅塔的时候,我羡慕了——是的,师大没有湖,甚至树也不很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块草坪,夏天挤满了弹着吉他唱歌的男生女生。虽然在我十七的时候,我并没有为此遗憾过,但是当我知道有的人的初恋是在未名湖畔——我就觉得自己当初的不够浪漫。
这种情绪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我的师弟写的一篇文章,他说他听一个名校的老师说,每年这个学校都会有两名学生从楼上跳下来,因为这些学生原来都是各地的尖子,但是当尖子和尖子在一起以后,有些尖子发现自己不再是尖子了,于是对人生感到绝望——多可惜啊!我的师弟感叹,但笔锋一转他又说:只因为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就跳楼,跳就跳吧,没什么可惜的,因为这种人就算考试分数再高又怎么样?他们一不懂得人生乐趣,二不懂得生命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他们活着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做尖子,做成了就快活,做不成就愤怒,枉负人生啊!
这就是师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深深地根植于师大精神之中——那是一所有着优秀传统的百年高等学府所具有的精神——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当大家都在为跑到前面的人欢呼的时候,他宁愿为那些虽然落后但坚持跑下去的人加油,他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我的母校如果说有什么精神,我想那就是这样一种“脊梁”的精神——你上了师大,没有人告诉你,你是最优秀的,但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它长着呢,那些在奥林匹克田径场上获得金牌的人,也不都是一路领先的,所以你要坚持,一直坚持——你是不是最优秀的,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也不取决于有多少观众为你欢呼,他是要你自己跑出来的,不到比赛结束,没有人知道。
我喜欢师大的这种精神,这是我在毕业多年以后,经历过很多事情,才最终意识到的——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师大是一所平民学校,师大的学生多来自普通家庭,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如果你不肯做脊梁,不要说不可能有成就,就是一个快乐的人生,对于你来说,你可能是奢望啊!
记得前几日看过一个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名校,一位背景普通的女教师给一群来自良好家庭的女学生上艺术课,她最后忍无可忍——因为这些学生全是RIGHT(完美无缺)——RIGHT FAMILE (完美无缺的家庭),RIGRT SCHOOL(完美无缺的学校), RIGHT WAY THINKING(完美无缺的思维方式),但什么是RIGHT(完美无缺)?谁说了算?她受不了那种在一片RIGHT之中丢弃自我的教育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校——在我们师大的校园里,什么是RIGHT?一样的青春,但同学中有几个出身名门?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你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学习的方法,但你们的一生要靠你们自己书写——也许社会上会告诉你一个优秀的标准,成功的人生,但你要自己想——你要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你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你要学会自己给遇到的事物下定义,而不是人云亦云,你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这不是说你非要与众不同,但你一定要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所谓正确的思考;你要学会自己判断,而不是所谓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你才不会迷失自己——那些有优越感的人往往也有自卑感,就像一个为自己年薪20万而骄傲的人,当他遇到一个年薪25万的人的时候,他就无法再骄傲下去了——我们的母校从来不培养这样的学生。她教给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信以及对人的尊重——遇到比你差的不要看不起人家,遇到比你强的不要看不起自己,遇到人家和你不一样的时候,要尊重人家的生活道路——毕竟,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惟一的选择。
在我是一个无知浮躁不懂事的年轻人的时候,我不懂得这种“平民意识”的可贵,也乐于做什么“脊梁”,我那个时候常常想为什么我的母校不能给我增添骄傲,为什么我不能像我的同事那样,只要一提母校的名字,人就跟着骄傲起来,现在我不这样想了——因为我深深地体会到像我这样一个女孩子,师大之于我的种种好处——她对你没有要求,没有设定,没有人非要你按照某个优秀的标准去做,甚至也没有人把国家的未来放在你的肩上,从某种角度讲,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业于师大,就像你生在一个有教养但并不富贵的人家,虽然没有万贯家产等着你去继承,但正好你可以自由选择——或者去自己开创一个万贯家业,或者就平实地过一辈子。
现在我还是常常遇到一些精英气很重的人,他们会对我说:“你毕业于师大,多好,你可以去北大进修,可是我们上过北大的,要想再进修,就只有去哈佛了。”
我说是呀是呀,其实,我的师大校友毕业以后直接去哈佛念书的也有的是呢!
这是师大给我们的又一好处,因为师大,所以你的选择更多——上升空间更大,而且你一级一级上来,每一级的风景都看到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说起来,可能就是花费的时间多一些,功夫大一些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