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阅读了几分钟,我就心生感慨——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看到这本书?否则何至于苦苦等到29岁才把自己嫁掉!现在回忆起来,其中那几年“漫漫长夜无心睡眠”的日子,是多么孤单寂寞无依无靠——唉,往事不堪回首啊!
不过话说回来,假如时光倒流,当初真有这么一本书摆在我跟前,我说的是我正在读的这本3个月内被译成18种文字的畅销书——《M计划——哈佛MBA女性择偶策略》,我会怎样呢?我真的会按照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和策略,把自己那一颗求爱的心,当做一样商品,经过精心的品牌包装,再通过种种商业手段,百折不挠地推销给未来的“客户”?说实话,倒退几年,我是不会在这种读物上浪费时间的,因为那个时候,我鄙视任何一种带有目的性的爱情方式,我根本不相信爱情是可以“找到”的,我认为所有的爱情,或者说爱情中的“高档货”应该是可遇不可求的,那种为了找到一个可以共度余生的男人,而出尽百宝掘地三尺的做法,也许可以理解,但没有什么好骄傲——因为太“算计”,我讨厌把商人式的“算计”运用到找丈夫中去。现在我还讨厌吗?我不能立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读一个名叫雷切尔·格林沃德的哈佛MBA所写的书——《M计划——哈佛MBA女性择偶策略》,她认为找丈夫和找工作没有什么不同——“与其坐等着工作自动送到你手里,还不如主动‘算计’使你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大。这和想办法找到一个丈夫有什么不同呢?”
“用一个经过精心策划、有谋略的计划来开始寻找伴侣也许不是爱情小说里直接描绘的场景,但它肯定是实用的。我想你更需要结果,而不是相信童话故事。爱情不是在寻找过程中来到的,而是在你找到一个出色男人的时候。”这就是MBA嫁人宣言,重结果,也许正是这个宣言,使得这本书荣登16个国家的畅销排行榜。
说来好笑,开始的时候,我以为M计划中的M代表“男人(MAN)”,我猜想这是一本有关男人的书,后来才知道这个M在书中代表的是“婚姻(MARRIAGE)”,作者宣称“这个M计划就是一套简单的15步婚姻行动计划,帮助你运用我在哈佛商学院学到的,以及在职业营销生涯中磨练出来的推销策略找到丈夫。身为读者的你是产品,而这个M计划是策略安排,帮助你把自己推销给未来的丈夫。”作者承诺,只要严格实行,就有望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内带上结婚指环。真的吗?说真的,书还没有读完,我就相信了——如果用这种方式还找不到老公的话,那一定是运气太差。因为这个M计划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精力,体力,以及心理承受力,这是一个“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作者一再警告读者,“M计划是男女约会的一个革命性的途径:它需要艰苦努力……你不能找借口,或者为自己感到难受。它事关找到如意郎君的大事,要马上找到。你无比坚定的决心只是为了心中唯一的目标:嫁一个出色的男人。” 我想她的警告绝对是必要的,因为一般的人,如果不是想嫁人想疯了,是很难坚持把这15步走完的,想一想,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商品,建立一个专门的找丈夫“预算”,“如果你的储蓄不够,就考虑从家人或者朋友那里借用这笔钱”,因为你必须花钱给自己买衣服化妆品等等,这叫包装——打造你的最佳形象,之后你还需要建立“个人品牌”,确定“目标市场”,扩大“广告宣传”,并且勇于尝试各种“产品推销”手段,从游击推销到机会推销,从大众推销到电话推销,如果有必要,你还应该举行M计划晚会,这叫“活动推销”,你还得记着每过一段时间,你就要进行“季度业绩评估”,评定你的成果——这包括你得到了多少目标客户的“意向书”,如果你的成果乏善可陈,那么原路退回,看看你的营销方案是不是出了什么错,修改以后重头再来。总之你就这么不断地折磨自己,直到找到一个老公为止。
谢天谢地,幸亏早几年把自己打发掉了,原来现在找一个男人共同生活要这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才能争取嫁到优秀!我前面说过,我在刚刚读这本书的时候,后悔没有早一点读到,现在这种后悔情绪稍微有点减轻——因为有这种找老公的劲头,恐怕干别的也能干成。可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商业时代,物质过剩时代,供大于求时代,优秀的男人、称职的老公是稀缺资源,你让女人怎么办?尤其是让那些有想法希望嫁得出色一些的女人怎么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