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云晓|做过知心姐姐终身受益——我和知心姐姐的故事

(2020-11-02 13:42:12)
标签:

教育

孙云晓文章

知心姐姐60周年


 

 


1960年,扎着两条长辫的知心姐姐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少年报》上,立刻得到了全国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无数少年儿童和家长给知心姐姐写信、打电话,网上交流沟通,参加知心姐姐的活动……知心姐姐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知心朋友。

60年来,知心姐姐由《中国少年报》上的知心姐姐专栏,发展出了知心信箱、知心热线、《知心姐姐》杂志、知心姐姐夏(冬)令营、知心家庭学校、知心姐姐微信、知心姐姐“父母学习计划”、 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交通安全体验课等系列子品牌。60年来,知心姐姐始终坚持“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教育研究培训、教育文化产品开发与出版、教育公共社会服务为三大核心业务,不断为家庭、学校、社会提供多元、优质的教育服务。2020年是知心姐姐诞生的第六十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新老朋友讲述那些和知心姐姐在一起的故事。

做过知心姐姐终身受益


知心姐姐是深受少年儿童欢迎的贴心人。完全没有想到,我这个山东汉子也有机会成为知心姐姐团队的一员,那些美好而难忘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并且终身受益。


 


1978年11月24日,23岁的我结束了在中央团校的学习,被团中央分配至中国少年报社,担任学校少先队组的编辑工作,具体负责思想品德方面的报道,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以知心姐姐的名义发表言论。在此之前,我曾担任共青团青岛市四方区(后与市北区合并)委副书记兼少先队总辅导员,较为熟悉孩子们的生活,来到少年报社感到特别亲切。但是,很快就发现,面对少年儿童娓娓道来的讲道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要问题抓得准,分析有逻辑性,还要自然融洽通俗易懂,最难的是真正了解孩子,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幸运的是,中国少年报社有许多老领导和老编辑都是专家,我们编辑组副组长姜达雅老师,就是第一代知心姐姐,拥有丰富的经验。比如,我们编辑组经常讨论一篇言论或报道该怎么写,甚至为一篇短文设计出十几个标题,都写在小黑板上逐一比较优劣。后来一次报庆活动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讲话,老先生的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为儿童编写的每一个字,都需要放到秤上称一称,看看是否够分量和是否恰当。《中国少年报》所以能够影响几代人,与精益求精的追求密切相关。


 


回忆做知心姐姐的经历,有两件事印象最深。


第一件事就是关于全童入队的大讨论。《中国少年报》是中国少先队队报,自然以配合全国少先队工作为己任。1978年,第六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提出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简称“全童入队”。这就是当时党对少先队工作的方针。它的精神实质是“组织起来再教育,而不是教育好了再组织”。可是,由于陈旧观念的影响,许多有某些缺点或不足的少年儿童难以加入少先队,有作家将他们形容为“白脖”,意思是说戴不上红领巾。面对太多孩子入队难的痛苦,作为知心姐姐不能无动于衷。经过到学校听取师生们的意见,学习党关于少先队工作的方针,1979年11月,我们以知心姐姐的身份举办了一个“小小讨论台”,题目就叫做“张勇王红能入队吗?”。


 


张勇是一个经常不守纪律的男生,王红是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女生,他们能够加入少先队吗?这俩儿童的夸张形象,刊登在《中国少年报》头版头条,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各地的孩子们中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报社收到近6000封读者来信来稿,支持与反对的意见都很鲜明。我们将有代表性的不同意见,选登在报纸上,就连老社长江敬文看了都有些担心,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说反对意见这么尖锐,是否好收场呢?我说正面意见更多,还有知心姐姐和领导的言论引导,老社长这才放下心来。讨论将要结束时,我们去团中央,向分管少先队工作的书记处书记胡德华汇报讨论情况,请这位资深的少先队工作专家撰写了讨论的总结文章。她阐明了一个很关键的道理,党中央用先锋命名少先队,这“先锋”的含义是“学习先锋”,而不是“已成先锋”。所以,要让愿意加入少先队的少年儿童都戴上红领巾,在少先队组织健康成长。据报社领导总结,这一次大讨论是《中国少年报》1978年复刊以来影响力最大的一次系列报道,有力促进了“全童入队”目标的实现。


第二件事情是关于儿童下水救人问题的引导。1982年暑假,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编辑组就收到来自14个省的43篇稿件,都是报道少年儿童下水救人的事迹,其中死亡17人,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9岁,有的已经被当地表彰为“优秀少先队员”或“少年英雄”。作为知心姐姐团队的一个成员,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不能让更多的孩子没有意义地失去生命。于是,我8月11日写出了报社内部的《情况简报》,题为《17个孩子救人致死》,8月12日报社即印发。与此同时,我以知心姐姐的名义写了一篇言论,题为《遇见有人落水怎么办?》,既肯定少年儿童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又建议他们学会保护自己,要见义智为。简报和知心姐姐的言论引起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将这篇言论发表在《中国少年报》头版头条,引起了读者与许多方面的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还播出了这篇知心姐姐的言论。因为这是1982年,保护儿童的意识较为淡漠,10年后才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好友为我们担心,我却内心坦然:不关心少年儿童的安危,还能算知心姐姐吗?知心姐姐就应该敢于为孩子说话!


1983年,我有幸进入中央团校首届大专班学习。1985年8月,我的毕业论文在中国社科院的《青年研究》杂志卷首发表,题目就是《论少年儿童榜样教育的科学性》,并荣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优秀论文奖。显然,经过两年的专业性学习,这是我对儿童下水救人等问题的理论性思考。


 


后来,为了深入研究儿童问题,我调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30年,成为一名儿童教育研究者和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了许多著作。我发自肺腑地感恩在《中国少年报》9年的锻炼,尤其是做知心姐姐的4年,为我探究神秘的儿童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我祝福60岁的知心姐姐永远年轻。写到这里,一首小诗涌上心头:


 童心在左 爱心在右    每一个弟弟妹妹的烦恼    都会牢记在她的心头    春风化雨排难解忧    知心姐姐为你真情守候


作者简介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原总编辑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