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云晓讲演实录:寻找幸福童年需要在信息时代突围

(2014-08-01 16:00:35)
标签:

孙云晓文章

教育

分类: 我的文章

 2014年7月19日晚上,应夸父逐日(北京)儿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邀请,来到北京怀柔的红螺湖鸟岛,为参加【回到童年】活动的父母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讲座。讲座实录如下。

 

互联网时代下的童年                                                     

 

孙云晓老师:这位男同学,你觉得今天来(参加活动)开心不开心?

同学:开心。

孙云晓老师:你开心,是什么最开心?是比在学校开心,还是比在家里开心?

同学:家里开心。

孙云晓老师:为什么?

同学:可以玩电脑。

孙云晓老师:好。大家可能有一个想法,我们(父母)今天特别想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活,舍得为孩子花钱。

我最近跟美国的一批的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话,还有中国的心理学家。其中跟美国一个很著名的脑科学家梅迪纳对话(中国教育报在4月2号登了一个整版)他讲了一个观点: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就是给他一个画笔,给他一个玩具箱。他说最糟糕的就是给孩子买Ipad、电脑,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你们都知道迪斯尼吧?

同学:知道。

孙云晓老师:喜欢动画片的人都知道迪斯尼,迪斯尼它的总裁叫艾斯纳,当了二十多年的迪斯尼的总裁。他说起为什么他的人生很成功。他说,他的童年时代连续九年是在夏令营里度过的。各位想想看,有几个人能连续在他的中小学时代,连续九年的夏天都在夏令营?他专门写了本书《夏令营里的人生智慧》。他说我的主要的智慧、能力,都是在夏令营里培养的。最难以置信的是什么呢?他在这个夏令营里,能看到他爷爷当年在这个夏令营的记录,就是他们家族至少有八十年的历史,在同样的一个夏令营里生活过,有他爷爷,有他爸爸,在这里都有纪录。

各位想想看,什么是教育?在美国,这样的夏令营有多少个呢?大概有12000个,所以我给团中央第一书记写了信,建议中国也要成立中国的夏令营协会。团中央正在研究落实。

今天的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困难是什么?就是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有个什么特点,各位都很容易看到,比方说一家人聚会,都是很亲近的家人,但是见面说不几句话,大家都掏出手机来,都低着头玩手机。所以,老年人觉得很不高兴:你们来到我这儿你就干这个?

现在许多父母发现一个窍门,你想哄孩子最省心的方法就给孩子一个智能手机、给一个Ipad,孩子就开始玩游戏,不会打扰到大家。但这是非常可怕的行为。为什么呢?孩子会越来越迷恋那里面的一些游戏,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不愿意参加活动。孩子长时间玩这些电子产品,眼睛流泪,身子不动……

同学:然后坐着坐着就腿麻了。

孙云晓老师:腿麻了,那你得坐多长时间腿就麻了呢?

同学:半天。

孙云晓老师:半天,你今年几岁?

同学:7岁。

孙云晓老师: 7岁的孩子能在那坐半天,腿都麻了。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孩子从小就迷恋电脑、智能手机,就意味着后边的麻烦。现在英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建议儿童在9岁以后才接触电脑,当然我们可能做不到,那就尽可能的晚一点。但是问题又来了,孩子不玩电脑,不玩手机,,玩什么?

同学:玩游戏呗。

女同学:游戏。

孙云晓老师:玩什么游戏呢?

同学:什么都行。

孙云晓老师:玩游戏,对!所以说你们来参加回到童年活动,我想虽然这个活动不完美,但是它不完美中透着一种特别难得的一种环境。孩子到这儿来干什么?他们在一块玩的特别好,我注意观察了孩子们好长时间,刚才吃完饭还在玩植物大战僵尸。是不是?

同学:玩了,今天玩了。

孙云晓老师:来到这里(红螺湖鸟岛),孩子们看到环境变了,有湖、有鸟、有这么多人,可以吃好多家的饭,而且是爸爸妈妈和很多阿姨叔叔一起做饭。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都是大人,爷爷奶奶都是大人。孩子很好奇,大人喜欢玩什么?【回到童年】活动就是七十年代的人回到八十年代的童年,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有一个回到童年的感觉。

同学:八十年代回到七十年代。

孙云晓老师:八十年代回到七十年代,很有想象力。我们成年人找到童年的感觉,而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像孩子一样的体验生活。

我是青岛人,海边长大的,有一个诗人可能是臧克家,他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海边皆儿童。到海边去,所有的人都是孩子。老人、成年人,包括孩子,都像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我们,每个人到这个活动营地也就是回到童年:爸爸妈妈戴上红领巾、穿上一样的衣服、在一块玩,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

【回到童年】活动的举办方,非常可贵的是,试图在突围。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的包围之下,在尝试着突围,寻找一种更能适合孩子成长的生活。这就是我非常感动的地方。

今天我在家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针对一件事在做一个节目:郑州一个民办学校矫治网瘾的过程中打死一个人,其中的一个孩子说,受不了那里的生活,里面体能训练的项目特别多,前翻后滚的,孩子根本受不了,后来被打死了。这件事震惊全国。

同学:怎么打的?

孙云晓老师:怎么打的,你在家里挨过打吗?

同学:挨了。

孙云晓老师:是不是觉得……

同学:那个谁打?

孙云晓老师:谁打?想象一下,比你在家里挨的打要严重一百倍。因这件事他们请我去讲课。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门做过网瘾问题研究,我们进了全国27家网瘾矫治机构,才知道孩子一旦真正沉迷网络,(卫生部不同意网瘾的概念,改叫沉迷网络。)沉迷网络什么标准呢?因过度使用网络而不能正常生活,就叫严重的沉迷网络。

可能很多人会说,什么样的孩子容易网瘾呢?我们调查中的发现,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容易网瘾,很多人说,电脑都没有,他怎么能网瘾呢?

有的孩子在上了小学高年级、中学,同学之间必谈网络。他家里没有电脑,因此在同学面前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他很有压力,那就上网吧,或者谁家的爸爸妈妈不在家,他就去谁家上,总之处在一个失控的状态,这是一类。

第二类就是父母上网频率很低,孩子也容易网瘾。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其中90%以上沉迷网络的孩子是跟父母的关系不好的。

我们这回来看【回到童年】这个活动,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一起度过难忘的两天,这是密切亲子关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可以给大家一点建议,全世界现在最有效的不使孩子沉迷网络的方法就是,不要把电脑放到孩子的房间。

对此,韩国的政府行为是全国只要到了晚上12点断网。

家长:这招绝。

孙云晓老师:任何人都上不了网。

家长:这是哪?

孙云晓老师:韩国。

男家长:这个不好。

孙云晓老师:所以有人抗议,说这怎么能行呢?

女家长:我觉得这样好。

孙云晓老师:对,晚上12点以后断网。患了网瘾, 12点之前就不是界限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善亲子关系。我的女儿小学、中学都没上过重点学校,但是她考上了复旦大学。她考上复旦大学说什么呢?说我最感谢父母的是,我在18岁之前,父母带我走过了全国13个省。我们家的一个传统是什么?旅行,酷爱旅行,只要有点时间就旅行,寒假、暑假、长假,一定是在旅行。

 

教育孩子需要放开手

 

孙云晓老师:教育孩子需要放开手,现在大家都一定觉得教育独生子女有难度,为什么?一个孩子很难不去娇惯他,好的东西就是他的、他不需要照顾别人。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看如何来解决教育好独生子女的问题。

北京市有三个家庭,他们非常有意思,孩子幼儿园快毕业了,发现到了周末三个小朋友都不愿意分开,小孩子知道第二天要放假,见不着面,不高兴,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不愿意分开。爸爸妈妈很感动,怎么办?后来有一个妈妈就说,这样好不好,我们让三个小朋友双休日都到我家来,在我家待一天,我负责照顾他,吃住玩学习。这是一个好主意,到下个双休日,你们谁家有时间,你家再照顾,轮着,好不好?大家都很高兴这样做。结果这个方式非常的受欢迎。

我来问问这个小朋友,你上一年级对吗?你在别的小朋友家住过吗?

同学:住过。

孙云晓老师:喜欢吗?

同学:喜欢。

孙云晓老师:有伴,对不对?爸爸妈妈再好,他玩的不一样。我们做过调查,很多小朋友感觉,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别人家的玩具好玩,所以特别愿意到别人家去,结果三个家庭的孩子在一块,活动很多,玩得开心。有一次请我去,说咱们到天坛去玩,行不行,你去看看我们的活动。好,我去了,我发现三家的父母都在树荫下聊天打牌,三家的孩子都在草坪上跑,跑的满头汗,跑一两个小时都停不下来,我觉得这个方法真好。

后来他们就问我说,孙老师,我们的活动好不好,我说好。你能给我们起个名字吗?我说可以,我说一个孩子就是一颗星,星星汇合到一起就是一条星星河,星星河是快乐的河,星星河是大家园,我说就叫星星河快乐家园,好不好?他们挺高兴,还去注册。结果那三个家庭一直玩到上中学。这个活动在中央电视台还做了一个专题。这个活动的奥妙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要联合起来,以群制独,像刚才这个小朋友说的,有伙伴。

还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故事,中国的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去加拿大,她老公在那工作。这个妈妈很寂寞,老公上班,女儿上学,妈妈在家没事。

有一天,来了加拿大邻居小哥俩说,阿姨,我们家要出去旅游,我们家想借你们家女儿用一用。这位妈妈一听,说什么?哪有借我们女儿用的,这是什么话。妈妈一看这小哥俩,都十五六岁,很壮,女儿十四岁,西方的孩子都很开放,妈妈能不担心吗?她说,这个事我们得商量商量,他们没回来,我不能定。好,又过了那么一个多小时,对方的妈妈来了,拿着协议,写的很清楚,我们家到什么地方旅行,什么时间去,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希望请你们家的女儿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负责她的全部的费用,而且保证她的安全,同时我们还要付一笔租金,就说因为我们要你女儿到我们家来,我就给她钱。

她妈妈一看,这是什么规矩,简直不可理解。晚上她老公回来了,女儿也回来了,一说这个事,女儿很高兴,她老公也说可以去。

在欧美国家,这个方式很流行,这叫借个孩子去旅行,凡是被借的孩子都是很安全的,这个是有法律责任,所以可以去。

后来他们的女儿就被借了好多次。

他们家也觉得这个办法真不错,旅行时也借着别的国家的孩子,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方式。独生子女家庭特别需要借个孩子去旅行。

你看,尤其是你孩子大一点,像她这么大,你上几年级?

女同学:我上初一了。

孙云晓老师:你愿意跟爸爸妈妈去旅行吗?

女同学:我觉得跟我朋友旅行好。

孙云晓老师:这个小姑娘说的太真实。到了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绝对是不愿意跟着爸爸妈妈去旅行,更愿意跟同伴在一起,为什么?这个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是,这叫群体社会化,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他更觉得同伴的影响力超过父母的影响力,他特别愿意得到同伴的认可接纳。

可以借鉴上面说说的欧美国家的那个方法:可以借两个同学,或者是邻居,或者亲戚,或者两三个家庭一块,总之比两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好一百倍。

当然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小孩在一起不打架长不大。但是打架的时候,大人千万不要打架。孩子打架是长大的一个方式,父母看伤到没有,只要不是故意伤害,或者不是伤害很严重,就要宽容一点。

 

餐桌训子害处多

 

孙云晓老师:前面讲了怎么样和孩子一起面对网络时代,怎么样教育好独生子女。接下来讲一讲亲子关系。

我有一个观点叫做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跟孩子关系好,家庭教育很可能是成功的;父母跟孩子关系糟糕,家庭教育就一定是失败的。

什么叫好的关系?当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敢于对父母说,这是个底线;当孩子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你敢于批评,甚至惩戒,这是高线。

讲一种好的关系,这里先讲讲看大家怎么吃晚饭。我问问这个小朋友,你喜欢在家吃晚饭吗?

同学:喜欢。

孙云晓老师:喜欢,晚饭吃得开心吗?

同学:开心。

孙云晓老师:在饭桌上,在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批评你吗?

同学:很少。

孙云晓老师:你爸爸妈妈真不错,我再问问这个小朋友,你喜欢在家吃晚饭吗?

同学:喜欢。

孙云晓老师:吃晚饭的时候挨批评吗?

同学:不挨。

男家长:不挨批评。

孙云晓老师:爸爸妈妈都是平时批评你们,看来这两个家庭都很好。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现象。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白天都很忙,晚上全家人齐了,爸爸妈妈做顿好饭,孩子吃得很香。这时有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吃饭,又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孩子食欲好、长身体;不高兴的就是想起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老惹祸,就忍不住在饭桌上开始说孩子成绩差之类的话。

孩子一听,低着头赶快吃。爸爸妈妈一看,孩子没反应,就说的更厉害了,终于把孩子说哭了。有些爸爸妈妈会说,你还有脸哭?快吃!含着泪吃饭的孩子很容易得胃病。这有科学研究依据的,人在难过、害怕的时候,胃液不分泌。俄国的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胃液不分泌,食物就很难消化。所以我有一个观点叫做餐桌训子害处多。

只有孩子觉得父母非常可亲、家非常温暖,孩子就充满了希望。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很冷漠、家很可怕,孩子就很容易出问题。

 

避免产生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美国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在1967年做了一项研究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多数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项实验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思考,人和动物都有类似的心理,当反复的挣扎努力不成功,就可能绝望。这就叫习得性无助。

大家注意,孩子小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其中最关键的是父母的解释风格。

比方说,孩子数学没考好。这时父母有两种解释最糟糕。第一种解释,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我们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孩子,你还有希望吗?这时孩子会非常沮丧。第二种解释比较温柔,父母说,孩子别难过,你学不好数学的原因是,爸爸妈妈都没有数学细胞,所以你也没有,所以你学不好数学很正常,别难过。孩子想,怪不得学不好,我没有这方面的细胞,终身不用在这方面努力。

所以两种解释都非常糟糕,这是消极的解释。所谓消极解释,就是把孩子失败或者受到挫折的原因解释为不可改变的,普遍的,永久的。

爆苞米花的师傅:关心孩子,就对他们鼓励。

孙云晓老师:这位师傅就是今天给咱们爆苞米花的师傅,我们俩之前聊了天,他自己有三个孩子,而且还带着亲戚的两个孩子,有五个孩子,一年要花六万块钱。他爆苞米花、卖糖葫芦,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大概能挣四五千块钱。

刚才讲了消极解释,现在讲讲什么叫积极解释。积极解释就是把孩子失败或者受到的挫折的原因解释为暂时的、偶然的、可以改变的。要给孩子以积极的解释。

父母顽强不屈、百折不挠,就能给孩子积极的影响;父母整天发牢骚、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当然也就受到相应的消极影响。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第一位,亲子关系第二位

 

家长: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

孙云晓老师:非常对,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对于什么是(父母和孩子的)好关系这个问题,还有一点需要说明:

跟我对话的脑科学家梅迪纳教授说,我在美国讲课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父亲问我:教授,我的儿子将来怎样才能考上哈佛大学?

梅迪纳教授很愤怒,他说特别反感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但他回答的很智慧,他说,你要想让你的孩子考上哈佛大学,最好的办法是好好去疼爱你的老婆。那个美国父亲听了简直难以置信。梅迪纳教授很认真地解释道:,女性生了孩子以后,情绪很可能处于低潮,很忙乱、很孤独、、社交也没有了,每天睡不好觉。这个时候,母亲的情绪容易焦虑、抑郁。而母亲的这种负面的情绪很容易被孩子吸收到。很小的孩子就能感觉到妈妈高兴不高兴,妈妈什么情绪,孩子吸收了太多的负面的情绪,情绪就会不正常。一个情绪不正常的孩子,不但不能好好学习,将来的人格都有扭曲的可能,他怎么能考上好学校呢?所以好好去疼爱你的老婆,让你的老婆心情很愉快、很自信、很阳光、很坚强,那样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里概括出一个新的问题。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是第二位的。

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他们从母亲身上去认识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妻子、什么是母亲。从父亲身上去认识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从父母的身上去认识什么是男人和女人的爱情与婚姻。

中国的父母需要反思一个中国式的问题,父母之间相互温存拥抱接吻都背着孩子,打架都当着孩子,相互挖苦贬损都当着孩子。应该倒过来:拥抱接吻,问寒问暖要当着孩子;打架不要当着孩子,你可以单挑,我请你喝茶,我请你散步,我请你喝咖啡。

当然哪有夫妻不吵架的?偶尔打架也没关系,记住一条,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就要当着孩子的面解决,让孩子感觉到,原来发生了矛盾是可以解决的。爸爸道歉,对不起,我不该这样,拥抱一下,或者分析分析哪对哪错,让孩子看到一种完整的结果。这也是好的关系,好的教育。

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长提问环节:

 

1.多子女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孙云晓老师: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

曹保印(夸父逐日(北京)儿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天孙老师告诉了我们非常多的、实用的教育的方法。孙老师已经讲了很长时间,由于时间关系,只有五个提问机会。

女家长:孙老师,请问您,我们是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教育您看看怎么处理呢?我们有三个孩子,一个老大和一对双胞胎。

孙云晓老师:你们很幸福。

女家长:谢谢您。

孙云晓老师: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孩子的眼睛跟明镜一样,一旦父母不公平就失去了权威性。当然,要特别尊重老大,要让老大有责任感,给两个妹妹做表率。但是要有原则性。

曹保印:这位家长刚才有个问题,说大的应该让着小的,您觉得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吗?

女家长:对,是这个问题。

孙云晓老师:老大年纪高、个子高、力气大,肯定干的活比小的多,这是公平的。但是不许干的事,都不许干;谁干的好了,都得受到表扬,受到奖励,这是一样的。可是因为老大和小的体力不一样,年龄不一样,知识不一样,要求当然也有不同。孩子说的对,要接受;说的不对,要分析。

 

2.隔代培养孩子以及孩子选择朋友的问题

 

曹保印:好,第二个提问。

女家长:孙老师,我想问您的问题是:隔代培养的孩子,或者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注意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小孩跟另外的伙伴玩得很好,但是父母认为,另外一个伙伴不够好,品行不端,或者不好好学习,这时应该怎么办?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吗?

孙云晓老师:这位妈妈的两个问题都很重要。

第一个关于隔代抚养的问题专家的观点是:首先,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要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怎么对他的爸爸妈妈,这是有必要的。但是父母的责任是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代替的,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一定是父母,、这是最重要的原则。现在北上广50%~80%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老人白天帮着照顾可以,晚上和双休日要爸爸妈妈自己带。孩子在12岁之前能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的情感,决定了他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如果你孩子带的少,没有感情,将来麻烦在后面。最好是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者一定要投入时间陪伴,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关于孩子的朋友的问题,我们调查发80%的父母希望孩子跟学习好的人做朋友。但是事实上,交朋友不是按照智力、不是按照学习成绩来划分的,它是一种性格互补。因此,只要孩子自己选择的朋友没有很严重的品质问题就可以。但是在交往当中,可以跟孩子探讨一下,比如说一些不良的行为要去引导,探讨怎么处理遇到的矛盾等。

当父母实在是觉得孩子的朋友不好的时候,用一种叫做替代补充的方法。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交到新朋友,朋友多一点,就会淡忘原来你所担心的那个情况。

 

3.注重孩子个性培养,又怕失控怎么办

 

男家长:孙老师,今天听了您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非常精彩,谢谢您。

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您。因为现在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比较注重个性,但我们又感到有一些紧张。由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以后他自己做出的一些选择是我们不熟悉的领域,甚至可能是家长认为是危险的,或者自己控制不了的选择。如果出现这种矛盾,您建议家长怎么做呢?

孙云晓老师:根据专家们的大量研究证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两点,主动性、自制力。主动性,能够让孩子保持个性,有独特的兴趣;同时要有自制力,有道德,有控制力,不能放任自己。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看到我发这两点观点,表示很赞同。她说,这就像人开车,主动性就是油门踏板,自制力就是刹车踏板。开车的人,如果只会踩油门,不会刹车,后果可想而知;只会刹车,不敢踩油门,车也走不了。

这里隐含一个问题,孩子越大,越不愿意被父母管。那就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中学生最重要的要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

下面讲一个实例:有一个进行过自我管理训练的中学生吴牧天(十五六岁)被绑架,看他怎么脱险的。他在一个私立的国际学校上学,穿着校服在校外,绑架团伙一看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就绑架了他。他们经过一个饭店,里边好多人吃饭,他发现这是最好的逃生的机会。他就走到饭店门口,一头就扎进饭店,看服务员端着盘子上菜,过去跟服务员迎头一撞把盘子打飞了,当时服务员愣了,没做出他想要的反应。他看到桌子上还有一大堆碗,就把碗全推到地上去了。之后好几个服务员过来把他扭住,去见经理,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绑匪不敢进来,进来得赔钱啊,再说这么多人扭着他且说不清楚呢,绑匪就离开了。这个孩子跟饭店经理说,很抱歉,我给您惹麻烦了。你马上打电话给我妈妈,让她来赔你损失。孩子的妈妈很快赶来赔了饭店损失,领着孩子回家。一出门,妈妈说,儿子幸亏你没跑进一个古董商店。

吴牧天同学每天都写自我管理日记、分析自己的行为,每天总结自己的行为、确定明天的目标。他是我们的中学生自我管理的榜样。其实,孩子上小学时就要开始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慢慢做起。

 

4.留守儿童的父母如何更好地和孩子交流

 

男家长:孙老师,您讲的非常好。我的孩子从上一年级,我就没有在他身边陪伴他了。我想要跟孩子有更好的交流,应该如何去做?谢谢!

孙云晓老师:孩子在老家吗?

男家长:在老家。

孙云晓老师:这是中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父亲的代表,我相信你是很有爱心的。我给你的建议是,你得把孩子最渴望的事情,最盼望的事情放在心里,给他帮助。说的更具体一点,这个暑假这么长时间,你要尽可能的陪伴孩子。如果实在不能做到常陪伴,也得经常给他发短信、打电话保持联系。让孩子觉得,爸爸很牵挂着他,很关心他。

 

5.孩子爱看电视剧怎么办

 

女家长:孙老师您好!我女儿11岁了,她睡觉前会跟我撒娇,然后讲一些悄悄话之类的。我要如果不陪她,她自己也可以睡,但我就觉得睡觉前陪伴她很有必要。另外,因为我们对她上网特别限制,她爱看电视,青春剧、宫斗剧都爱看。请问怎么样能控制她看这方面的电视呢?

孙云晓老师:首先,孩子在睡觉前父母陪上他二三十分钟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陪到12岁,陪的好方式如为孩子读书、聊天等等。

第二,你刚才讲女儿喜欢看言情剧的问题。女孩的父母请千万注意,女孩进入青春期性发育之后,自信心水平可能会下降,她会变得敏感。这时要让孩子独立、自信起来。父母,特别妈妈要经常跟女儿谈谈生活、健康、人际关系。

时间到了,各位很辛苦,谢谢大家听我讲课,以后我们交流很方便,因为我的新浪微博,微信联络很方便,也可以私信给我,我每个月都有一次网上跟大家的聊天,谢谢大家。

 

致谢

曹保印:非常感谢孙老师今天晚上为我们带来这一场精彩的讲座。

刚才在孙老师讲座的时候,我太太就在那敲打我,怎么敲打我呢?说孙老师讲了,你得向孙老师好好学。我明白她说的是什么,因为我有时候忙的确实连晚饭的时间都没有办法跟孩子在一起吃。今天孙老师所说的,对我特别有启发。我也希望大家听了孙老师今天的讲座,也能够真正的有所反思。

说实在话,我们回到童年,回到那个纯真的状态,除了能够让生活幸福之外,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幸福没有那么难,快乐没有那么难,一家人在一块幸幸福福没有那么难。咱们一块打打陀螺,一块推推铁环,一块和和泥巴,一块摔摔元宝,就那么简单。

希望我们能够回到童年的一个状态,永远不要结束,就算我们离开了活动的地方,我们的心还留在童年。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心在童年的状态,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非常的美好。因为我们不追求太多的东西,我们的幸福触手可得,多好。

大家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孙老师!(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