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答国际电台记者问:10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智能手机
(2013-12-10 08:49:50)
标签:
孙云晓谈教育文化 |
分类: 我的访谈及消息 |
Dale Rutstein(荣明达):现在的孩子沉浸在媒体的世界,花很多时间听音乐、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应该很小心,要加以控制,要教会孩子怎样去消费媒体带给孩子的信息,预防风险,不要让媒体上的负面因素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父母还要和孩子交流,对于孩子看到的、听到的信息进行反思和交流。
孙云晓:电视对孩子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我们做过调查,发现纸质印刷媒介对于孩子的智力、道德发展更有益。美国8—12岁儿童每天使用媒介8小时,过度消费媒体造成运动不足,与人面对面交流减少;韩国70%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我提出6岁以下的孩子不宜上网,10岁以下的孩子不宜使用智能手机。少年儿童能够使用新媒体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要防止不利因素对孩子产生影响。
申积军:电视不是很适合儿童,因为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电视给孩子一个直接的视觉、听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想象空间,不利于智力发展;同时,没有规范的电视对于儿童的价值观有不利的影响。
小荷姐姐:电视节目有利有弊。有的儿童节目传递的是真善美的东西,电视人需要知道儿童不同年龄段需要什么样的营养,需要付出耐心、诚心、爱心。希望更多热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参与到这个行列。
2.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体对孩子的影响有何特点?
孙云晓: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发现电子媒体五个特点和建议:第一,不要把电视、网络、新媒体妖魔化。孩子如果内心丰富,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不会沉迷于电视等媒体;而和父母关系不好、没有朋友的孩子才容易沉迷于电视、网络;第二,选择什么内容的电视节目很重要;第三,广播是最有益于儿童的媒介,因为广播提供了儿童想象的空间;第四,越是新媒体发展的时间,越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纸媒的阅读培养孩子聚精会神、认真思考;第五,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使用媒介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尽量少使用新媒体。
林志敏:联合国设立“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意义重大。人类的工具进步也会带来副作用。不要对电视、网络妖魔化,是要看清楚是“形式”还是“内容”影响了孩子。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有的孩子在游戏中很有想象力,可到做作业时就没有了,这是思维习惯造成的,孩子的核心价值在哪实现很重要。现在很多媒体宣传的核心价值出现问题,导致孩子的价值观出现问题。我们应倡导为社会做出奉献的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出将来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媒体的内容不更改,只是强制不让孩子看,是没有用的。
申积军:电视节目潜在的价值观对儿童有很大影响,比如追慕明星式的生活,比如电视剧中的只讲浪漫、不讲责任的爱情观,以及面对自己的对错误和失败,是悔悟失败的原因还是结果?等等一些价值观的误导,处理不当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3.价值引领和多元化有矛盾吗?
孙云晓:在中小学生中,应通过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包括五点:学习、仁爱、负责、自制、尊重。这是一些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认识,不会因为价值多元而改变,因为人类发展过程形成了许多共识,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小荷姐姐:家长一定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家长还要了解节目内容,并在孩子看完后最好和孩子一起探讨,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也能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
林志敏: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有“是非、对错”的原则。“价值多元化”并不是指“多种答案”,“多元”是指“多维的思考”,最终走上幸福之路只有一条。“多元”表示不把答案塞给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多方面思考,最终摸索出正确答案。“全人教育”中“人与天的关系”就是要尊重规律,人类就是掌握规律才能获得幸福。联合国设立“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就是要让媒体人担负起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思考怎样制作出对孩子有益的精神食粮,这样才对整个社会有益。
2013---12--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