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云晓
孙云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862
  • 关注人气:83,1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云晓:《有自由才有成长》自序

(2012-08-12 18:15:52)
标签:

孙云晓文章

文化

教育

分类: 我的文章

读过一篇短文印象极为深刻,大意是说蛾子要从厚厚的茧里出来很不容易,有位好心人就把茧铰开一个口,蛾子轻松地钻出来了,却无法飞起来。原来,蛾子在茧里一遍遍冲撞茧壳,它的翅膀不断充血,是为了逐渐增强自己的生命能量。当它靠自己的力量破茧而出的时候,它才能够自由飞翔。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的联想和忧虑。

今天的孩子多么像那只蛾子,而今天的父母多么像那位好心人。为了孩子成长顺利,父母们在生活方面包办代替,在学习方面费尽心机,甚至连课外时间也全部排满。可是,如此好心真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毫无疑问,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的规律也必然要符合人成长的规律。就像那只蛾子,它在厚厚的茧里撞得头破血流,这是生命成长的必修课,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经历。一个孩子的成长远比一只蛾子要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磨练,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成长当然需要爱,但是,比爱更为重要的是自由,即使有爱如果没有自由生命也将会窒息。

我的朋友程玮是一位旅居德国的女作家。她回忆起儿子在小学里学唱的第一首歌,写道:

他那时候还很小,拿了一张歌谱在那里来来回回地哼哼,却让我听得思绪万千。记得我刚学德语时,老师也教我们学唱这首歌《思想是自由的》。为解释这首歌,用了一堂课的时间。这是一首德国19世纪的民歌,可以说是德国人都会唱,它在德国比贝多芬的《欢乐颂》还要普及。歌词说:思想是自由的,没有谁能够阻止。它们就像夜空里漂浮过的阴影,没有人能看见,也没有人能够追踪……

我过去和他一起练,一直练到他背出歌词为止。我问他,老师跟你们解释歌的意思了吗?他很奇怪地看看我说,为什么要解释,我句句都懂啊。我想,这确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确实不需要解释。可是每次我听这歌时,为什么总是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慨和感动呢?我很高兴他学的第一首歌不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我相信那也是一首好儿歌,但我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这歌到底想跟孩子说什么。是让孩子们不抬头看马路上的车辆,一心一意去捡钱,还是在民警叔叔处理突发事件时,死活去把捡到的鸡毛蒜皮交给人家。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在马路边捡到过一分钱,就是捡到了我也决不小题大作去交给警察。我觉得除了这种道貌岸然的道德说教外,还有更重要的道理要教给白纸一样单纯的孩子。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是在中国广为流行的一首儿童歌曲,人们似乎只是对天真童年会心一笑而并未产生什么疑议,程玮却在中德教育比较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其实,德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谨或刻板,他们教育孩子自然也是具体细致的,比如不闯红灯、做事有计划等等,但他们更重视给孩子自由,因为有自由才有成长,有成长才有创新。中国的儿童教育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可是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如过于强调社会本位而忽视儿童本位,过于强调“听话”而抑制个性,过于强调遵守规范而较少给予自由的鼓励,其结果必然造成孩子成长的致命伤。

 

举个例子来说吧。衡量一个人现代性的重要标准是看他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体验。但遗憾的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2010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一天拥有3小时以上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少年儿童的比例仅占到15.9%,17.4%的少年儿童拥有31—60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但仍有8.4%的少年儿童完全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说明我们的儿童拥有的自由自配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相反,我们却用功课和其它有关学习的活动占满了孩子的时间。

自由支配时间,还意味着儿童具有了热情的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孩子有更强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们应转变观念,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孩子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当然,孩子需要的自由不仅仅是时间,而是体现在他们成长的方方面面。学者周国平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罗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他说,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写了《有自由才有成长》这样一本书,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也是因为他们出版过我们的《拯救男孩》和《拯救女孩》。我深知,父母和教师们渴望得到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本书也提供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实用建议,但我还是相信,牢固确立起“有自由才有成长”的观念,才会寻找到真正科学的教育方法。

(请读者朋友注意:《有自由才有成长》和《有尊重才有教育》是在《好父母好方法》和《好孩子好习惯》基础上重新编写的,购买过后者不必再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