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7日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实施5周年的日子。这5年来,全国各地区教委和学校在贯彻和坚持“确保落实学生每天在校期间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的规定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来看,我国在校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但是,最近一份研究报告值得关注,即中国儿童中心与舒肤佳联合发布《舒肤佳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状况调查》,发现儿童户外活动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这份报告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合肥等5座城市的约5400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从报告中的数据来看,目前在孩子的户外活动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父母对孩子户外活动的支持率随其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小学生的父母对户外活动的平均支持率为88%
,但到孩子小学六年级时,父母支持的比例降到71%,下降比例超过15%。而这其中孩子小学三、四年级是家长对户外活动态度的转折点,从这个阶段开始父母对户外活动持“无所谓”态度的比率从9.3%增加到
23.9%,有着明显的变化。
二、儿童活动的场所不足。
调查发现,平时71.7%小学生将小区附近的空地作为户外活动首选。能够到公园或附近的运动场所活动的儿童仅各占一成左右。此外,还有2.6%的小学生选择在街道上玩耍,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三、过重的作业量挤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
从调查报告看到,有近半数小学生认为自己不参加户外活动的首要原因是作业太多。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在小学三年级前不留家庭作业,但调查发现: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平均每天也要花1.7小时写作业。此外,不多的课余时间也经常被要参加的培训班挤占。
四、儿童课余时间静态活动太多,缺乏有效运动。
调查发现,小学生平时每天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为0.85小时,其中有12.45%的儿童超过2小时。周末,小学生平均每天花1.8小时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超过2小时的儿童多达48%。
那么,缺乏户外活动对孩子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一、户外运动不足会让孩子情绪烦躁。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科尔卡博士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显示,在学龄前幼儿中,精力过剩者所占比例高于10%,而精力过剩的孩子,会出现好动和过于淘气等行为。户外活动是释放体内多余精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过剩的精力得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孩子会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等情况,而且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15岁之前孩子需要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生活。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些偏激,但也说明了户外的大自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今孩子所接触的大都是水泥路面和人工景观,甚至很少接触泥土,不接地气的孩子身心难以健康。
二、缺乏户外活动的孩子往往是电子产品的俘虏。
许多父母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却遗憾地发现,孩子身在大自然中间,心却在网络游戏或电视节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越来越精致,操作也越来越简单,而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许多孩子从1岁多就会玩ipad等电子产品了。世界知名心理学家、德国成瘾治疗协会会长Werner
F.Singer教授就指出,孩子过早接触网络游戏世界,会削弱其对现实世界的兴趣,挤占孩子户外运动的意愿,这最终会降低孩子的智商。所以建议父母在孩子6岁前不要让其接触电子游戏产品,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上网和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
三、户外运动的减少会降低孩子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马鞍形”的特点,即两头高中间低。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所学知识难度逐渐增大,加上这段时间也正是孩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所以孩子间的学习成绩会在这期间逐渐拉开差距,孩子出现厌学的情况也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这个时期的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学业的压力而减少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但父母减少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无疑会使孩子的生活更加单调乏味,从而打击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厌学的情况更加严重。而在小学,让孩子爱学习远比学习好重要得多。所以,以牺牲户外活动时间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并不是明智之举。
近些年来,关于加强孩子户外活动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强烈,是因为户外活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户外活动。
第一,孩子只有多接触阳光才能健康成长。科学常识告诉我们,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看作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叫“阳光维生素”。阳光中的紫外线在照射人的皮肤后,可使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3,以起到促进身体吸收食物中钙和磷的作用,能促进骨骼的生长,预防佝偻病,同时紫外线还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刺激骨髓的造血。如果孩子能充分接受阳光的话,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3,就基本上能满足。因此,孩子多在户外运动中沐浴阳光,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功能。
第二,户外活动有利于孩子右脑的开发。1981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语言、文字、分析等,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除此之外,右脑还被称为“天才脑”,因为人的想象力、创意力、灵感和超高速反应等功能都来源于右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感受大自然,多去接触实物,才能让右脑更多的得到锻炼和开发。
第三,运动是孩子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曾经说过体育运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运动可以使孩子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不仅能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拥有强大的心理和身体优势,并且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学会利用同伴的力量,学会合作,进而适应社会。特别是对于足球、篮球等群体性户外活动,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学会与别人交往、合作、领导、规则的制定与遵守等多项技能,这是孩子社会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所以,户外运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中国儿童中心和舒肤佳所提供的报告里,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位每天户外运动不足一个小时。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父母们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户外活动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