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孙云晓推荐教育健康 |
分类: 为您服务 |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不容乐观。受试者中,仅15-18%心理健康状况为“好”;有近20%心理健康状况为“较差”、“差”。这部分人群需要及时的心理健康疏导乃至治疗。调查还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可获得的服务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有74%的受访者认为“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在16-30岁之间会形成一个“谷底”。从12岁(初一)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底,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30岁后上升趋缓,直到老年阶段(55岁以上)。
研究小组分析“谷底”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的学生。
75岁后心理健康指数下滑
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在75岁前保持平稳,75岁后由于日常认知功能的下降,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
研究显示,影响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休闲方式等。其中经济收入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心理健康指数随收入增加呈上升趋势。此外身体锻炼和人际交往有益于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2008年04月14日文汇报(记者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