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我的文章 |
2010年底,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虎妈战歌》,仿佛在中美两国的教育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时间关于“虎妈”式教育的讨论针锋相对,风烟四起。然而在这些讨论中却缺少了孩子的声音和视角。通过《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一书中的案例,我们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揭示他们在“虎爪”之下的心灵历程。
男孩严恒,湖南省脑科医院病人,因认为父母啰嗦,从丢东西发展到打父母,被诊断为人格障碍,而他认为他的今天全拜自己的“虎妈”所赐。严恒的母亲是医院的护士,在家里事无巨细都要管,都要说,家里规矩繁多,而且不允许严恒犯任何错误,在严恒的记忆中有6件事使他耿耿于怀:
事件一:你锁上门,我锁上心
一个傍晚,严恒匆匆忙忙地写完作业后,想和约好的小伙伴出去玩,却发现门窗都已经被妈妈上锁。原来怕他写不完作业就出去玩,妈妈竟然把门窗都给锁上了。窗外传来小伙伴们游戏时爽朗的欢笑声,严恒的内心却升起了阵阵的愤怒。天渐渐黑了,伙伴们的笑声也慢慢散去,焦急的严恒还是没等到妈妈回来。更为糟糕的是家里停电了,严恒想点亮蜡烛,却找不到火柴,愤怒的严恒只好在黑暗中乱掀东西解气。等到下晚班的妈妈回家,地上、桌上、床上已是一片狼藉,暴怒的妈妈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不由分说的以撑衣棍为武器教训了严恒一顿。严恒尽管满腹委屈却不再言语,从此也不再跟妈妈讲心里话。
事件二:连关冰箱都要有规矩
冰箱轻开轻关是母亲给严恒定的规矩。有一次严恒欢天喜地地帮母亲去关冰箱门。结果关轻了门没有合上,耳边马上响起母亲的责骂:“一个冰箱门都关不好!长大了有死用?”严恒心里一慌赶紧过去再关,“啪”的一声,这次关重了。本来有些后怕的严恒,紧跟着就听到母亲怒吼:“说不得你,是吧?不喜欢在家里,你可以滚啊!不搞学习还捣蛋!走!走!长大了也是没用的东西!”母亲把门拉开,把严恒推出家门,他被吓得半天回不过神来。严恒站在墙角想了好久,也没想出母亲为什么要发这么大脾气。而且诸如家里的电灯开关、煤气开关等引出的情景莫不如此。
事件三:没有说不的权利
进入初中的严恒,视力开始减退,由于天生对戴眼镜的人有一种恐惧心理,严恒不想戴眼镜,自己查过医书后向母亲提出想用吃中药的办法治眼睛,说吃中药对眼睛有治本的作用。面对儿子的请求,母亲的回答却不容商议:别人都能戴眼镜,你为什么不能戴?吃中药绝对不行!不戴眼镜?你爱戴不戴!严恒妥协说:只要不戴眼镜,什么治疗方法都可以。母亲却毫不理会:学习成绩不如人,眼睛倒近视了!真不知道你的眼睛是嘛坏的。严恒沉默了,从小到大,从选择衣服颜色,到读哪所学校,母亲从来不允许自己有意见。这次也毫不例外,严恒不得不每天面对着镜子里一个戴着眼镜有点恐怖的自己。
事件四:好成绩才会有好态度。
有一次严恒的成绩没考到前十名,母亲少有笑容的脸上,更是寒若冰霜。严恒每次跟她的谈话,最终都会落到对他成绩的指责上。这段时间严恒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也不能跟母亲说,因为母亲都会因成绩不好反倒斥责严恒。好成绩才会换来好态度,这是严恒通过这件事对母亲的感受。
事件五:撕开的日记和撕裂的心。
“啪!”母亲将一个被撕破了封皮的日记本丢在满脸忧郁的严恒面前:“你自己看看,你看看你每天都在想什么乌七八糟的事情!人小鬼蛮大啊!”“不要你管!你为什么要翻我的抽屉?为什么要撕我的日记?我已经长大了,我写日记给自己看,难道这也犯了法?”严恒只觉得自己最隐秘最纯真的心事被母亲以暴力的方式打开,自己连最后一点隐私空间都也被揉碎了。从此严恒开始从退缩走向强烈的反抗,只要母子俩一接上话头,便像两头暴怒的狮子,最后以母亲的粗暴的武力压制而告终。
事件六:用暴力来反抗暴力
压抑已久的严恒,终于找到了反抗母亲的方法,那就是背着母亲丢掉她喜欢的东西,从母亲常用的小镜子、小刀片到她最喜欢的贵重首饰。每当看到母亲寻找东西时惊慌失措、失魂落魄的样子,严恒就找到了宣泄后的快感。而在有一天丢东西时被母亲发现后,严恒突然产生狂躁的冲动,像失控的小兽一样冲上去厮打母亲。从此严恒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直至有一天他被强行送进医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上的事件仅仅是严恒长期生活中的几个瞬间,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会突然走向人格障碍,心灵的扭曲也是一点点的形成的。当“虎妈”们都认为将来孩子会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时,有没有想过长期生活在“虎爪”下的孩子有一天回报给自己的有可能是拳头呢?
关于“虎妈”的讨论,孙云晓教授早已有了明确的观点:儿童特别需要严格管教但“虎妈”教育是灾难。那么父母该如何把握严格教育的度呢?在《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一书中,孙云晓教授出了以下建议: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内心里首先要相信孩子还是好孩子,正因为如此,才要严格要求,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孩子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自己虽受父母惩罚却并非一无是处。
宽容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孩子身上存在一些不完美的东西时,只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太大障碍,您不妨去理解和宽容那种不完美。同时,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讲一讲那些不完美的人的成功轨迹,让孩子了解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并存着美和不美的地方。
不要对孩子管束过于严厉。
如果父母对孩子管得太死,什么都管,不顾及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要么从父母那里学会专制,不懂得考虑别人的需要,要么特别被动,只会追随别人,而没有自己的主见。
其它案例链接:“钢管家庭”危及孩子心理健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1664010189ip.html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益活动:http://event.t.sina.com.cn/event/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