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受访父亲希望享有“育儿假期”
(2010-02-01 17:23:29)
标签:
孙云晓推荐文化 |
分类: 为您服务 |
“奶爸”者,全职爸爸也。我不知道“奶爸”之说始于何时,但知道在一些社会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父亲全职在家带孩子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07年,西班牙就出台了《性别平等法》,规定男子可以申请为期15天的“产假”,其间由西班牙社会保险局负责13天的工资,工作单位支付2天的薪酬,工资标准按照“产假”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计算。前不久,西班牙众议院又通过了新提案,规定新生儿的父亲自明年起,可享受为期4周的“父亲产假”。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有益的话题。上海市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上海市妇联儿童与家庭部发布的国内社会学领域首份“父亲研究实证调查报告”显示:在“配偶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生活”的前提下,有13%的男性愿意当“全职爸爸”,他们认为“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比埋头赚钱更重要”。有70%的受访父亲希望享有“育儿假期”。而现在上海只对晚育女性的配偶放三天“晚育护理假”。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发布的“关于男性带薪护理假公众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丈夫比妻子更愿意在家照顾新生儿,92.2%的男性赞成“休产假也是男性权利”的说法。
另据调查,68%的德国男性愿意在家带孩子,其中年轻男性占大部分,37%的人认为只关注工作、不管孩子的不是好父亲。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内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增加了42%,达到15.1万户。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日本,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山田昌弘说,这种现象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有趣的现象颇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其意义远在个人选择之上。
“奶爸”可以使孩子的人格更健全、性格更完善,特别是可以适当弥补我国男性教育严重不足的窘境。众所周知,在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处都是女性的身影,首先是妈妈,然后是奶奶和姥姥,再然后是保姆,上了小学大都面对的是女教师……我对女性没有偏见,但人类社会毕竟由两性组成,长期在女性的关爱下成长,对孩子而言绝不仅仅意味着幸福。中国的不少男孩现在很娘娘腔,中国的男子足球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在我看来,大约与此不无关系。
做“奶爸”是男性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像生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一样,带孩子也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有人说,没当过母亲的女性不完整、有缺憾,其实没直接带过孩子的男性也不完整,也是一种缺憾。而这种缺憾一旦形成,就永远无法弥补。带孩子可以使一个毛头小伙儿真正变成男人,它是一个成熟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项事业。在特定的时段里,肯定比赚钱更重要。
做“奶爸”可以增进夫妻感情。中国妻子抱怨最多的,就是丈夫不管孩子。美其名曰“男主外、女主内”,“主”了半天,也未见男人在外边有多大起色,还冠冕堂皇地逃避了照顾子女的责任。在双职工家庭中,女主人不仅“主内”,同时还要“主外”,一身二任,比丈夫更辛苦,这是何道理?难道体力更胜一筹的男人不该承担更多责任?
当然,抛开经济和观念等因素,大概没有多少人反对当“奶爸”,因为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问题在于,当了“奶爸”,那“五斗米”到哪里淘换去?这就需要一个政策和机制的保障。德国2007年1月颁布施行的儿童补助金政策规定,留在家里的父母任何一方都可以申请儿童补助金,额度为其收入的67%,从300到1800欧元不等。目前中国大约不能简单照搬德国的办法,但其内在精神是可以学习的,起码在孩子的哺乳期不妨借鉴执行。
我同意一位专家的说法:全职爸爸其实比全职妈妈更合理,因为女性一旦辞职回家,便意味着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作出最后的抉择,几乎没有复出的可能。而男性不同,回家看孩子,是顾家的表现,孩子长大再出去工作,不仅能得到单位的理解,甚至可以因此增加印象分,回归社会的难度相对小得多。中国孩子需要“奶爸”,“奶爸”比“奶妈”更容易兼顾事业和家庭的需要,如果国家完善相关政策对“奶爸”予以支持,将是一件有益于家庭、社会和下一代的大好事。(2010—1—30北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