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云晓:平心静气说高考

(2009-05-22 08:42:10)
标签:

孙云晓旧文选

文化

分类: 我的文章

    5月12日是一个平常的星期六,我和妻子去北京工业大学参加“2001年高校招生考试咨询”活动,想为女儿收集一点情报。女儿星期六照常上课,我们甘愿替她分担。

    本该休息的校园人如海声似潮。仅仅20余所高校咨询,就已经围得水泄不通,根本看不见咨询员了。到处是举着钱的手,到处是盯着招生简章的眼睛,到处响着“提档线多少分?”

    突然,人海涌起巨浪。原来,某名校的招生简章不够了,父母们红了眼,一拥而上争抢起来,连几个绿衣保安都控制不了局面。出售招生简章的人员被挤到了墙角,身子不见了,只有紧攥着剩余简章的手高擎着。我发现,一个戴白眼镜的瘦弱母亲,很斯文的样子,此刻竟如饿虎扑食,极准确地扑中目标——好似孩子的“命运”。可是,另一位母亲也不示弱,同时伸出了手。于是,“哧啦”一声,一份招生简章被撕成两半。还好,并不吵架,两个母亲各执一半“命运”,立刻目不转睛地吃一样地看起来。

    望着这一切,我简直惊呆了!若不因为女儿高考,我大概永远想像不出会有这样激烈的场面。

    我吃惊地想:这仅仅是一次高考咨询,就争成了这个样子,假若比咨询更具实质意义意义更具诱惑力的竞争呢?岂不要拼出个你死我活吗?一次小小的咨询,已经造成交通堵塞,显示出中国人多的威力。如果更大的利益冲突发生了,也许会引发核武器爆炸一般的超级威力,这地球还能承受吗?

    于是,我开始反思高考。说实话,这些年来,在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中,中国的高考制度受到了太多太多的指责。我也说了不少刻薄的话,谁叫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呢?然而,我们似乎对中国的高考缺乏理性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考的优点:

一、比较公平和公正

   在涉及面极广而又关系到人们命运改变的重大评估项目中,相比较而言,高考是比较公平和公正的。如果以推荐保送取代统一考试,必将使广大平民利益受损。目前的高考几乎是许多农民改变命运的唯一的或主要的机会之一。

二、机制成熟有效

   从出题到阅卷,从考核到录取,中国的高考已经形成了严密高效的机制,并以不断改革完善之举,赢得多数公民的信任,稳定了社会情绪。

三、推动了学习风气

   由于高考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极大地激励了人们发奋求知的热情。我女儿感慨地说:“高考复习一周,收获胜过平时上课一年!”高考作为人才选拔机制,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得以深造,提供了至今为止最为有效的渠道。

关于中国高考的缺点:

一、成本过高

    人才选拔固然重要,但高考至少要耗废学生一年时间,况且又是最珍贵的青春时光,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情。德国从10岁起分流,只筛出五分之一的学生走将来考大学之路,人才选拔成本大幅度降低了。中国将万难积于一难,这难自然是难上加难了。

二、重书本而轻能力

    或许因为高考是卷面考试,考核内容多为记忆和理解,它导致了考生死记硬背脱离现实的倾向,结果使一代代考生“背功强做功差。”21世纪的人才观是“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即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应成为高考的核心内容。

三、重智轻德轻体

    高考向来有对德育和体育状况的考核,但只是简单的、软性的,与高考科目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高考让素质并不高的中国人更加功利,“考什么学什么”、“什么不考什么不学”。这样,高考的误导犹如杠杆作用一样,直接刺激了德育与体育的大面积滑坡,这是中国教育内部自相残杀的一大失误。

 

     中国高考的三大优点和三大缺点并存,导致了它必然是毁誉各半。我想,高考只能长期坚持下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高考如何改革?

一、用扩大远程教育等方式,充分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将高考改造成选拔现代高素质人才的新机制,将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等基本素质,均列入硬性考核内容。

三、招生权完全交给大学,废除统一考卷和统一考试,宽容某些奇才、怪才、偏才进入高校。这样,可以给考生无数次选择报考的机会。

四、将“一考定终身”改为平时成绩测查。可设计一个考核软件,凡进入高中的学生,各项素质指标随时输入计算机,毕业时综合统计即为高考成绩,不必再复习和大考。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珍惜高中三年的每一天,并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凭中国人的智慧,只要坚定了素质教育的信念,就一定能将高考机制改造得更人性更合理。

2001年5月12日夜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