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云晓
孙云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102
  • 关注人气:83,1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些地方政府是应试教育的推动者

(2009-02-10 21:45:26)
标签:

孙云晓名家访谈

教育

分类: 为您服务

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基础性”

                      ——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  孙云晓  洪明

       三、如何不让基础教育偏离“基础”?要保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完善,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真正落实减负,加大政府的问责制,改变学校评价方式,切实转变父母、教师的教育观念。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把握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就涉及到为学生“减负”。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就有一场关于“量力性原则”大讨论,总体思路是批判,认为“减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今天学生负担的确很重,减负又提到了日程,但还需要正确认识减负和发挥学生(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尺度?

       顾明远教授:学生学业负担是个相对概念,我们所说减轻学业负担,主要是指那些不必要的、劳而无功的负担;那些影响其终身发展,或者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负担;那些单纯追求分数,影响其全面发展的负担。但是,学习总有负担,总要挑战自己,“适者生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小的负担都过不去,因此,强调“基础性”未必就是没有难度,它对于教育者是个挑战,对于受教育者也有一定难度,不理解这个问题同样可怕,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我们知道,现在像北京等地的不少学校实际上是在坚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办学的:开足课程,不搞考试排名,不加班加点,不补课……但是,父母很担心,怕减负后孩子无所事事,更担心自己孩子不上辅导班“吃亏”,如何打开父母心中的这个“结”?

      顾明远教授:现在很多人不明白,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之后,学生需要干什么事呢?我想这个很危险。美国学生学业负担也不小,也不是没有压力,但他们的压力与中国学生有差异,很多压力是来自于文化课之外,是那些自主探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我们认为,减轻了学业负担后,要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要保证学生活动,就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活动基地,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活动基地、科技活动基地,这次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我们就提出了建设各种基地建设的建议,学校和父母要组织、引导孩子到这些基地活动,当然各个学校要发挥创造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开展各种适合他们活动的教育,要使得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保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不让孩子陷入恶性竞争之中,除了父母和学校要转变观念外,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如何作为,以确保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方向?

      顾明远教授: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个理念上的问题,但在政策实践层面上就是要落实“减负”政策,改变过去那种对教育的错误评价方式,这方面政府要承担很重要的职责。我认为,我们的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没有很好作为,有些甚至是应试教育的推动者,他们对学校考察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就是升学率,如果某年高考没有过关,那么学校工作几乎可以一概否定。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必须要政府共同管理,光靠学校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减负”,这次山东省的做法比较好,政府强制规定在全省范围内坚决不许学校组织补课,几个校长顶风违纪被免职,这样的举措是得力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我们感到,教育根本在于教师,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还要靠教师,最后希望您就这个问题对我们广大教师说一句话。

     顾明远教授:我想现在的多数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备了,比过去老师在这方面的素养要高多了。但这还不够,我希望广大的人民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善于研究教材,钻研学科知识,还要善于研究学生,真正了解学生;要善于从学生出发,与学生沟通,以人为本。

(原载《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理论版2009年第一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