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一个涉及到教育的人来说,“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都是一套很有价值的丛书。
在我的记忆中,人类古今中外教育史上,都还没有过一个中学为学生出版传记的先例,这是一个很罕见、大胆并且有价值的创举。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这样的知名中学,找出几个优秀的学生并不难,但并不是说优秀的学生进入一个名校就一定会获得好的发展。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到过很多名校,发现很多中学名校,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教学方式还很明显,应试教育的残酷性表现得还很严重。人大附中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通过“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通过这套书所记录的绘画才子王羽熙、中国车手程丛夫、世纪少女杨夏男、剑桥学子肖盾、校园“黑客”侯晓迪、艺术少年杨迪、学苑怪才潘思塑、发明之星吴天际这8个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看到了超出一般中学的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学生成长范例。
现在有个很时髦的词——“鸟巢一代”——指的是在奥运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和“90后”。这8本书中的主人公可以说都是“鸟巢一代”的优秀代表。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恰恰是对“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等说法最有力的否定。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中小学包括大学阶段,最容易考出好成绩的就是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好的学生,所有考试主要考查的就是这两项智能。因此,很多家长和老师为追求好成绩,从而影响了孩子在其他智能方面的发展。但是,人大附中以一种宽广的胸怀让具有不同禀赋的孩子都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王羽熙,他有很高的绘画天分,却不善于做数学题。为了升学,王羽熙的母亲无奈之下强迫孩子放下画笔,撕掉画册,逼着他做数学题,这个家庭一度陷入亲子关系的矛盾冲突之中。但在人大附中的6年里,他没有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受到丝毫压抑,而且学校还给他搭建了很多平台发挥他的艺术特长。2004年他以数学33分,总分高出艺术院校高考分数线200分的成绩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
教育是一门科学,学生成长是有规律的,所以,应该给予每个在不同智能领域有长处的孩子相同的机遇和平台。
这套书不仅仅对中学教育具有启示性,对于整个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好的启示性。在点评这套书的时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正如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所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点火者。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这8个孩子的身上就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成果。
心理学家分析证明,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但是,自1901年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有6人;而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了25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30倍。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北师大的陈会昌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提出了两个心理维度: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自我控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话、按老师、父母的要求去做;主动性是以内在兴趣为核心,以探究精神、好奇心为主,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中国的家长喜欢不断地强化孩子自我控制,而忽视对孩子主动性的培养,这对人才的发展是很大的抑制。而在人大附中,以剑桥学子肖盾为例,为了参加破译密码的比赛,他把很多规范的事情置之脑后,48小时全身心投入,面对压力和风险勇于参与,这正是创造性人才的特质。
通过对这8个孩子成长轨迹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中国的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特别是在今天这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很严重的背景下,这套书可以说是一套素质教育的突围之作。人大附中没有按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孩子,而是给他们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我参与这套书的编写有挺长一段时间,还对《校园“黑客”侯晓迪》和《世纪少女杨夏男》这两本书作了点评,对其中的内容很熟悉。拿侯晓迪来说,在我看,他就是一个倒霉蛋。他费了很大的功夫学外语,连续两次只身去香港参加托福考试;历尽艰辛终于考过托福,却没能收到任何国外大学的邀请。之后参加高考,又以十几分之差与自己向往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在上海交大就读期间又被误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不得不休学一年。即使遭受了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侯晓迪却屡败屡战,依然斗志昂扬,依然是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孩子,依然是个心理素质超凡的孩子。他参加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计划”,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中文使用者在网上分享全球顶尖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侯晓迪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这一计划中,独自承担起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影片的英文字幕的听打工作。他是亚洲地区所有听打义工当中,整理速度最快、拼写单词最为准确的一个。当人们由衷赞誉侯晓迪本领高强的时候,他却将殊荣归功于人大附中,因为在那里他练就了良好的网络、数学和英语的基础,而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对于他所从事的听打工作来说,“一个都不能少”。如今的侯晓迪因为优异的表现,已经迈入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在侯晓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学生、男子汉的形象。那么,在他身上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开创性呢?可以说是人大附中的培养给了他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大胆探索的精神。那个曾经在校园里搜集老师电脑账号、密码,可能会给学校网络带来破坏性事件的孩子,如今已被学校因势利导地培养成了一个走在创造性道路上的人才。
这套丛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大附中在人才培养上面一种超凡的探索,一种大胆的实践。我们应给予关注。我也特别赞成刘彭芝校长的想法,让这套书和半个世纪以后有个约定,希望那时候再有人去总结这8位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出版另外一套丛书,到时候会得出更准确、更有价值的结论。
(原载2008年12月29日中国教育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