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樱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人格塑造
孙云晓
儿童文学创作往往会有两个倾向,一是过于封闭性,即作品勾画的世界是封闭的纯儿童世界,似乎复杂的社会不存在,连成年人也很少出现;另一个是过于开放性,即社会的五颜六色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成年人的生活气息超过了儿童的活动。显然,这两个倾向都是不够真实,也不够合理的。
我读杨红樱校园小说的代表作《女生日记》和《男生日记》以及“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欣喜地发现她的作品像一部形象的儿童社会学,在复杂多变并且是现在进行时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了一群形象鲜活的儿童主人公的多彩生活。
以《女生日记》为例,该作品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六年级女生冉冬阳从小女孩成长为少女的生理、心理微妙的变化。作者将柔情与冷峻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生命意识观照生活,写出了职工下岗、父母离婚、儿童经商和留学潮等社会问题,也写出了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引发的同学竞争,把女孩子渴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矛盾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快乐和烦恼。孩子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成长?怎样才能成长得健康自然?父母与教师该怎样帮助孩子自然度过这段敏感而重要的时光?成为作品矛盾发展的主要线索。
一部优秀作品的价值必定是多元的,如《女生日记》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抚慰和审美的乐趣,给父母与教师带来对儿童的了解和教育的智慧。作为一个儿童发展的研究者,我却认为,这部作品极为重要的贡献是新时代新儿童的人格塑造。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独特、稳定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包括性格和气质两个部分。性格指个人对现实(人和社会)的态度。气质则指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人格的5个维度是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情绪性和开放性。在我看来,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因为人格发展水平真正决定人生成败乃至幸福或痛苦。
心理学家如皮亚杰认为,进入11岁至15岁时期,儿童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迅速提高,并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小学高年级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比如对待是非对错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有了自己的品德追求。让我们来看《女生日记》中的几个具体人物,毫无疑问,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首要角色就是冉冬阳,一个在冬天里给人阳光般温暖的慢慢长大的女孩子。她长得不算漂亮,学习成绩也不拔尖,家境又不富裕,可她有一颗善良的心。作品一开头就围绕“梅小雅没有来”,写出了冉冬阳对好朋友的无限牵挂。原来,离婚又下岗的妈妈给梅小雅转学了。虽然不在一个学校读书了,冉冬阳依然珍惜与梅小雅的友谊,不但常来看她,还动员父母借钱帮梅小雅的妈妈开店,她还顶风冒雨和梅小雅一起去进货等等。对于一个毕业班的小学生来说,花许多时间做这些事似乎有些傻,可是,冉冬阳觉得这比做什么都重要。幸运的是,爸爸妈妈理解她支持她,因为他们希望女儿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女生日记》中的二号人物当属男生吴缅了,吴缅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一出场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居然用电脑制作同学通讯录在班里卖,一块钱一本。虽然是好朋友和最佩服的男生,冉冬阳也不能理解,她觉得不该赚同学的钱。可是,吴缅却认为自己在勤工俭学,只要是合理利润,赚谁的钱都一样。冉冬阳想想有道理,否则要抄半天呢,也买了一本。出乎人意料的是,吴缅把卖通讯录挣的钱加上自己的压岁钱全给了冉冬阳,因为他答应冉冬阳想办法一起帮助梅小雅。从教育者的角度,一般是不赞成在中小学生之间有买卖行为的,因为学校不是商场,同学不是商人。杨红樱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将此视为一种儿童自主的行为,是儿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或智慧,并从中曲折地反映了当代儿童的价值观。
《女生日记》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中队长郝佳,这是一个让同学说不清楚的孩子,可能就连她自己也无法认清自己。用冉冬阳的话来说,她处处以“三好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什么都好,甚至好得都有点不真实,你绝对找不出她任何缺点。她特别想当上全区的“三好学生”,因为这与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密切相关。可是,当这个机会被乔丹同学的父母用捐赠学校4台电脑的方式夺走后,许多同学都愤愤不平,说郝佳比乔丹好一百倍。可郝佳却不但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还说是自己不够条件,要向乔丹同学学习。实际上,委曲求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郝佳渐渐失去了童真,谨慎性过重而开放性不足,是人格开始出现扭曲的孩子。
当然,《女生日记》并非完美无缺,甚至有些硬伤。如331页第一句以六年级小学生冉冬阳的话说:“今天是儿童节,这是我的最后一个儿童节。”这是缺乏常识的错误,因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都是未成年人或叫做儿童,都有权利过儿童节。再比如多处用“哇塞”表达惊叹,尽管这已经是较为流行的话语,而这实际是一句骂人的粗话。
据悉,杨红樱是以自己女儿做《女生日记》冉冬阳的模特的,显然,她是用尽真挚的心力,寄托了自己的教育梦想。她最关注的是孩子的人格健康,而不是学习成绩。她对我说过,她创作《女生日记》和《男生日记》,“希望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成长的烦恼,让即将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这两本日记中找到心灵的慰籍和成长的力量。”她创作《笑猫日记系列》则是“给中国孩子的心灵鸡汤、人格塑造、性格培养。”这表明,杨红樱在创作中十分关注儿童人格塑造。从更开阔的角度看,会发现杨红樱的多部作品如“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注重映射当代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深情呼唤张扬孩子的天性,舒展童心、童趣,探析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隔膜、误区,倡导理解、沟通,让孩子拥有健康、和谐、完美的童年。
教师出身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有着深深的教育情结。她在《神秘的女老师》中说:“我喜欢有孩子的地方。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美丽的故事要发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奇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发现他们的潜能;行动的目的应该是发挥他们的潜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他们善于运用他们的潜能。”
“生活是美丽的。能发现这种美丽,感受这种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如果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享受生活中的美丽,那么,他今后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知道感激的人,感激生活给了他这么多美好。”“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梦幻的城堡。只有保持着一颗童心的人,才能进到这座城堡中。”
我欣赏和赞成杨红樱《女生日记》等作品的创作追求。在我看来,教育性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天然属性,这是由儿童文学的主体读者的成长性需求决定的。即使你宣称自己的作品是唯美的或唯乐的,也不可能真正回避教育性,其结果必定是要么给了儿童以好的教育,要么给了儿童以坏的教育,儿童完全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判断。当然,教育性并非说教性,探索人格塑造更不是塑造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而是深刻地把握儿童成长的规律和实质。在这方面,《女生日记》是一个范例,她写出了形象生动的儿童社会学,甚至写出许多感伤和无奈,却给人以温暖和明亮的力量,让人相信生活的美好并充满希望。这一切不是靠硬性的概念化的说教做到的,而是靠自然真实的儿童人格塑造实现的,这是作品的最大的也是最难得的成功。
如果展望一下世界儿童文学史,我们也会发现同样的规律,即任何优秀的作品如安徒生、林格伦等杰出作家的作品,都是尊重儿童、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作品,都是保护儿童、服务儿童、引导儿童的作品,因为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成长文学和希望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儿童文学家都是教育家。
杨红樱是成功的,这成功的根本标志不是作品畅销和获奖而是幸福,一种分享儿童生活秘密和人类希望的幸福,幸福的秘诀是她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