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大人的天使
(2008-09-12 23:39: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访谈及消息 |
媒体要尊重儿童的权利
——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特约记者 廖思捷
|
媒体应该尊重儿童的法律权利
记者:媒体应该如何处理自身与儿童的关系,媒体和儿童的关系怎样才是和谐的?
孙云晓:媒体应该尊重儿童的法律权利,这是对儿童负责任的最根本的表现。媒体是儿童成长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儿童特别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媒体对儿童的成长负有责任。
未成年保护法规定,儿童有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媒体对儿童的好的影响表现在媒体尊重儿童的权利,而媒体损害儿童的权利,就会导致媒体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媒体尊重儿童的权利,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实践中,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儿童优先。所谓儿童优先,是指要以对儿童有利作为从业人员的行为指南之一,一方面媒体在接触和报道儿童时,要意识到儿童跟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儿童有他们的特质,需要我们从细节上去保护和尊重;另一方面,要把儿童当作完全的人看待,要尊重儿童,不要轻视和忽视他们。儿童优先应该是所有媒体从业人员都要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
前段时间,“很黄很暴力”事件被炒得很热。mop网站曾经把那个小女孩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班级、家庭地址等全部公布出来。这是一个典型的摧残儿童事件。这是媒体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表现,网络媒体运营商加强对这类信息的监管是很有必要的。
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要关爱儿童
记者:媒体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应该如何处理与儿童的关系?
孙云晓:我和毕淑敏、曾子墨一起去医院看望受伤儿童,有很多媒体在病房采访。记者一进病房就把摄像机对准了小孩,完全没有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采访,这就是一种不尊重儿童的表现。在灾区采访中,有记者提出的很多问题,让儿童不可避免地回忆和复述灾情发生的过程,甚至父母是怎么死的。这种访问撕开了伤口,却没有缝合它,对儿童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因此,对受灾的儿童的报道,记者应该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没有条件接受心理专家的指导,记者自身也有责任去阅读和学习相关的资料,有很多问题其实属于“灾难救援的常识”,记者是有责任和义务去自觉了解和遵守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能理解和同情儿童的人,其次才能扮演自身的职业角色。记者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他应当遵守人际交往的最基本法则。
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对儿童的报道有哪些原则应该遵守呢?
孙云晓:应该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尊重儿童,事前询问。儿童有接受和拒绝采访的权利,记者应该在询问了儿童的意愿并得到同意之后才开始采访。
2.回答问题的自由。儿童可以选择回答或跳过某些问题,记者不应该强加逼迫。
3.有所为有所不为。儿童的心理很微妙,在采访中应该注意提问方式,注意儿童的感情反馈、注意帮助儿童。有的问题不能问,有的话应该说。而这些应该注意的事项,最终都应该出于对儿童的“爱”与“尊重”。
灾难中,儿童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创伤,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这个时候,一些看上去很正常的提问,也可能会带来伤害,因此要尤其注意。
记者:具体来说,应该怎样保护儿童呢?是不是说关爱特别重要?能否举些例子?
孙云晓:对于在灾难报道中如何保护儿童,我认为,第一,应该“感同身受”。很多儿童丧失了亲人,非常痛苦,这个时候不应该对他们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你虽然没有父母,但是还有社会、有党、有国家。”这种话语,会让儿童觉得记者没有把他的痛苦当一回事。可取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你失去了亲人,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我也非常难过。”应该对儿童的痛苦进行分担和同情。
第二,帮助儿童正视自己。灾难中,很多儿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学、亲人逝去,却无法救援,他们会产生严重的自责感,这个时候,记者应该引导儿童,告诉他们不需要自责,不是他们的错,鼓励他们很好地活下去。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会有失眠、做恶梦、狂躁等现象,这都是正常的情况,是情绪的宣泄。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类问题的时候,应该及时地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应该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的”,而不应该说“你应该去医院。”也不应该说,“你这种情况是精神出现了问题,应该治疗”。
第三,应该鼓励孩子“哭出来”。在中国的文化中,哭是一种错误的表现,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勇敢,不要哭”,尤其是对男孩子,常常会告诉他们“男子汉不要哭”。然而,这些在平常看起来很正常的说法,对于承受了灾害刺激的孩子来说,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就像撕开了伤口却不去缝合一样。实际上,不应该只是强调坚强和勇敢,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哭出来。
第四,要有保护意识。儿童毕竟只是儿童,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成年人都未必能够坦然应对,更何况儿童。为了得到最真实的新闻,记者可能会希望从孩子口中得到现场的描述,但是儿童可能没有办法去复述,这时候记者不应该对孩子穷追猛打,而应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信息,比如采访相关人,尽量避免对儿童的二次伤害。
记者:适当的肢体接触是否必要?
孙云晓:是的,适当的肢体接触有必要,可以给儿童一定的抚慰。当然,在给予肢体接触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有爱心,是真诚的接触,并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度,比如女记者拥抱男孩,男记者拥抱女孩都应该注意分寸。
记者:儿童接触的灾难报道和日常的报道,媒体又应该怎么处理呢?
孙云晓:阅读和观看报道的儿童,虽然没有亲历灾难,但是当他们接触较多灾害信息的时候,会产生“替代性伤害”。因此,不宜让儿童接触过多灾害报道。当然,这应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去预防,不过媒体本身也应该有这个意识,例如电视上的宣传片是儿童很容易接触到的,宣传片的制作,是否也应该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这也是很值得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日常报道当中,对儿童权利的保护,要注意涉及儿童的姓名、相貌、住址或其他能够推断出孩子身份的信息都应该回避,否则就是一种侵犯,会给儿童带来伤害。在这一点上,凤凰卫视做得比较好。
媒体应该尊重儿童的媒体参与权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说的话,都是成人的话、套话,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孙云晓:对儿童媒体参与权的保护,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原则。对儿童媒体参与权的尊重和保护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儿童是这个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儿童有权表达,他们的声音应该得到表达,更应该得到准确的表达;其次,保护儿童的参与权,也是对儿童发展权的一种保护,因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媒体接触和参与对于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一些报道中,比如对“六一”儿童节的报道,儿童缺席是很不合适的。
在对儿童声音的表达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报道孩子真实的声音。在一些报纸或电视的报道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小孩在接受采访时说着“大人话”,甚至说着比大人说得还空泛虚伪的话。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儿童可能受到了大人的影响,自身错误地认为接受采访应该说得“像大人一样”;另一方面,可能是媒体事先的“安排”,安排特定的小孩和安排小孩说“台词”。
这两种现象,都会导致孩子不正常的表达,它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小孩自己不敢表达真实看法,反而说出“官话”、“套话”,长此以往,对小孩的压抑和伤害是很可怕的,社会的真诚在孩子一代就沦丧,是非常可悲的;另一方面,儿童说“假话”的行为,得到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和放大,会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让其他的小孩认为“电视上的小孩才是优秀的,才是对的”,会下意识地去模仿这种“优秀”的行为。这会造成很不好的连锁反应。
记者:什么样的采访才是合适的、有利于儿童意见表达的?
孙云晓:好的记者应该通过采访让儿童真诚地表达,这也有一些技巧。例如,不止采访一个小孩,以我做记者的经验,采访3个儿童就可以听到一些儿童的声音,采访10个,听到的就更多。并且儿童的报道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关于“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报道就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儿童参与权的另一个表现,是给孩子参与媒体的机会,加强对儿童媒体素养的培养。北京青年报曾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建立“北京中学生通讯社”,这个通讯社吸纳了很多中学生记者,这些中学生非常活跃,写出了很多作品。同时,通讯社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许戈辉、王瑶、那威,还有很多今天传媒界的名人都曾经是这个通讯社的记者,现为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的王瑶曾任过社长。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直接经验,这种活动既能够保护孩子的参与权,又能够让他们得到很多社会经验,得到锻炼。
面向大众的报纸都应设儿童版
记者:关于儿童的媒体接触问题,您是怎么看的?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儿童选择媒体?我们的媒体应该给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产品?
孙云晓:我们在10年前的一项研究发现,最适合儿童的媒介内容是知识类和儿童文学类的节目。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规律——接触印刷媒介多于电子媒介的儿童,智力发展加快,道德得分提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儿童接触两种不同媒介的目的不一样,当孩子想学习、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接触印刷媒介;当儿童想放松娱乐的时候,他们会接触电子媒介。
另外,麦克卢汉对媒体的划分也可以解释这种行为模式,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热媒介,报纸是冷媒介,冷媒介需要参与,需要儿童去思考,而很多电子媒介是热媒介,其内容则不需要思考,直接接收就可以。
在电子媒介中,广播对儿童的发展最好,但让人遗憾的是,咱们的广播很少有针对儿童收听的节目。同时,城市中广播在衰败,收听的人很少,不过在农村,广播还是很重要的信息渠道,并且不排斥小孩。
我们之所以倡导印刷媒体和广播,是因为他们留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会很广阔,从而让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想象力得到拓展。
对具体的媒介而言,我建议凡是针对大众的报纸,都应该设置儿童版,并且制度化,将这种关注和报道固定下来。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报纸应该像电视台开办儿童频道那样开设专门的版面。
波茨曼教授在其《童年的消失》一书中指出,图书时代,儿童出现了;电视时代,儿童消失了。照此逻辑,网络时代,没有儿童。
对电视来说,成人节目诱惑力非常大,并且儿童很容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到给成年人看的节目。然而成年人的节目非常复杂,很多时候都是儿童无法理解的,大部分的儿童接受成年人的信息是非常有困难的。因此,要注意对儿童选择媒介的指导,这也是儿童参与权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成年人的节目,儿童要收看的话,要有成年人在一旁加以指导和引导,一方面让儿童能够理解一些他们无法理解的信息,另一方面防止儿童接触到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信息。
国家应像扶持重点网站那样扶持儿童网站
记者:您能谈谈儿童的网络接触问题么?
孙云晓:儿童在网络上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儿童在网络上被忽略。一个成熟的媒介系列里应该有大批的儿童网站。目前成人网站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比如色情电影、虚假信息等等,互联网对成年人是非常好的,但是对儿童而言,优势伴随着伤害。
网络的信息几乎没有界限,而且全部“成年人”化,儿童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他们在其他媒体上和环境的教育中没有接触过的内容,这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性的问题。中国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做得很不好,但同时,在媒体上,儿童可以接触到的色情信息是很多的,而正规途径的性教育又非常缺位,因此,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错位。
因此,国家应该像扶持重点网站那样扶持儿童网站,同时应要求一些较大的网站开设儿童栏目。
另外,对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更加重视,要引导儿童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媒体选择。
我一直认为,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大人的天使。儿童今天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明天的世界。儿童世界的问题有可能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命题。儿童是研究大人的专家,以为儿童什么都不懂,不尊重儿童的人,是愚蠢的。
2008年09月12日16:11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前一篇:走下鸟巢舞台的聋哑姑娘
后一篇:孙云晓:天山月贺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