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感恩录
孙云晓
在2006年结束的时候,我曾说岁末当为感恩日,并写了文章表达我感恩的心情。转眼2007年就要离去了,我不能不表示我的怀念。感恩不是任务,而是一种情结和习惯。
对我来说,2007年特别值得感念,因为这是我的一个丰收年,我的作品在这一年集中出版较多。首先是出版《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8卷书名分别为《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两种爱心两种命运》《阳光法性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育从尊重开始》《捍卫童年》《与孩子一起成长》《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二是出版《忠告天下父母》丛书5册,与王珑玲、方奕、弓立新、张纯颍、孙宏艳等人合著,
2007年2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5册书名分别为《和孩子一起成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警惕童年恐慌》《好习惯是一生的资本》《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三是出版《尊重,从心开始》(与陶西平主编)
,
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出版。四是出版《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材》(主编)
,2007年8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出版。五是出版《儿童的名字是今天---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蓝皮书》(与孙宏艳主编),
2007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六是出版《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与李文道合著),2007年12月漓江出版社出版。
2007年我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荒废”》2007年第6期《瞭望》;《生活似水而思想如阳光》2007年第三期《中国校园文学·花季绘本》;<<拯救危机少年>>200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为青少年插上飞翔的翅膀》2007年第13期《求是》;<<易子而教让孩子终身受益>>2007年7月26日<<中国教育报>>;<<教育=培养良好习惯>>2007年8月8日和15日河南<<教育时报>>第一版; <<儿童权益不容忽视>>2007年8月22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教育始终是夏令营的灵魂>>2007年10月25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
除了出书和发表文章以外,我在2007年出差30多次,到过50个城市讲演,有许多媒体做了报道。仅纸媒体就有如下纪录:
·
1.2007年1月7日黑龙江省《生活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孙云晓:父教缺位会让孩子人格缺“钙”》;
2.2007年1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
3.2007年1月9日《生命时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中国孩子和父母关系最僵》;
4.2007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时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农民工子女,七成感到生活幸福》;
5.2007年3月1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孙云晓:家庭教育不能只有医生没有护士》;
6.2007年4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关于追星族家庭悲剧的社会思考》;
7.2007年4月3日《钱江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整版报道《孙云晓忠告天下父母》;
8.2007年5月19日《羊城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报道《先有“问题”家庭才有“问题”孩子》;
9.2007年5月22日《羊城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报道《良好关系胜过反复教育》;
10.2007年6月27日《中国教师报》发表对孙云晓的整版报道《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11.2007年第8\9期合刊《时代教育》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访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2
.2007年9月10日《云南广播电视报》发表对孙云晓的报道《好孩子就是与好习惯相伴的孩子》及《孙云晓答家长问》;
13.2007年10月17日《安徽商报》发表对孙云晓讲座的整版报道《孩子没有朋友糟过考试不及格》;同日《安徽市场报》和《江淮晨报》也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报道,题目分别是《今天的孩子为什么难教育》和《“加钙”教育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14
.2007年11月1日《温州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整版报道《“菜鸟”如何教育“老鸟”---孙云晓讲座实录》;
15.2007年11月15日《工人日报》科教周刊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惩罚,使孩子在体验中承担责任》。
我深深地知道,在出版每一本书和发表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付出了作者、编辑、记者和排版、印刷、发行等无数人的辛勤劳作,也离不开广大读者朋友的信任与支持。因此,我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向每一个帮助过和支持过我的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当然,我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出书和讲演,我也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同事、我的朋友和给过我帮助的每一个人,我都心存感激。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非只有名人才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也并非只有大事情重要,小事情也是重要的。因为没有小事情就办不成大事情,没有大家的帮助名人也难有作为。
我祝福大家,祝福我们共有一个美好的2008。